本报记者 旦平
图为邹英老人及其抗美援朝纪念勋章。
记者 陈静 摄
“在退役军人大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丹北也有一个张富清式的好党员!”6月18日上午,镇退役军人事务站副站长何军忠兴奋地给记者打来报料电话。
“6月17日上午,在走访到高桥四组时,一位叫邹英的老人拿着一大摞泛黄的信纸、奖章和证书拿给我们看,其中有三张是他于1951年1月、3月、6月在抗美援朝期间被授予的三等功证书。”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何军忠记忆犹新。
18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位于高桥四组的邹英家。今年95岁的邹英,老家在江苏昆山,家中兄弟姐妹5个,他排行老三。由于老人年纪较大,口齿不清,记者只能从他儿子宦小平转述中了解当年的故事。
1949年12月,还在上海读高中的邹英,响应国家号召,辍学在上海虹桥参军入伍。朝鲜战争爆发后,邹英所在的27军79师于1950年10月入朝作战。刚到朝鲜的那段时间,邹英跟随大部队行军,几乎每天都要步行70公里。
“一到朝鲜,我们部队连续走了8天。因为白天有飞机轰炸,只能夜里走,当时天气极其寒冷,战士们的脚都冻得发紫。”邹英回忆道。而据宦小平介绍,时至今日,老人脚上还留有青斑。
走了一天又一天,邹英终于迎来了他参军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战斗。当时,邹英所在的部队克服种种困难,将美军赶到军舰里,但由于弹药不足,只能被动挨美国军舰的炮弹轰炸。讲到这段历史时,邹英显得神采奕奕,不停地比划着手势,向记者讲述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
由于邹英会英语、俄语,他被首长看中来到了师指挥部。首长交给他一个无线电收音机,专门负责收听英文电台,关注美国国内对战事的评论,为指挥部判断美军动向提供参考。这个工作看着轻松,但充满了危险。邹英为了收听到更清楚的“敌台”,经常背着收音机爬上山顶,及时将有用的信息写下来转述给首长。从此,在朝期间,每天收听“敌台”就成了邹英的主要工作。1952年,邹英随部队回国休整,在第9兵团第27军文教办公室当教员。
记者在邹英家中看到,从1952年到1969年的时间里,邹英因工作出色先后被江苏军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文学院等授予三等功5次、四等功1次,多次获评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其中一张立功证书上是这样写的:该同志工作一贯积极努力,埋头苦干。
1958年,邹英接受组织安排来到了南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文学院训练部任助理员。也就在那年,邹英经人介绍,与丹阳高桥姑娘宦傲娣结为夫妇,做了上门女婿。
1962年6月,邹英光荣入党;1969年9月,邹英转业回家。因为懂技术,他被原建山乡党委聘为有线广播技术协理员。1974年,组织打算安排他到一家集体企业当厂长,但他却只愿意做一名技术工人。就这样,他来到原丹阳工业局下属无线电厂做了一名电工,一直到1981年病退。这期间,他始终爱岗敬业,生活平淡简朴,从没向身边人提起自己获得的荣誉,恪守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当记者问起为何以前不提这些荣誉时,老人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本职工作,没有什么值得炫耀。”
病退回家后,邹英也没闲着。由于懂技术,他经常无偿帮助邻居修理无线电设备,多次被原建山乡党委评为优秀党员。时至今日,77岁的原高桥四队队长宦玉均说起邹英的为人和品格,依然直竖大拇指。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崔晓敏告诉记者,邹英与时代楷模张富清有许多类似之处。当前全市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他的事迹就是我们身边最好的教材。同时,也启迪我们做人做事做官要保持本色与本分,在对党忠诚中坚守为民初心。
当天下午,在邹英家中,宦小平夫妇和母亲宦傲娣听着邹英回忆当年的从军往事,一边听一边止不住地感叹。“这么多年了,我还是第一次听他说起这些事情。”宦傲娣说。
日落西山,金色的阳光照在邹英家大门刚刚换上的“光荣家庭”牌匾上,显得格外闪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