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竹生
前几天我教过的第二批学生高中毕业三十年聚会,我应邀参加。虽然不少学生就在本地,但是也是多年难得一见。久别相逢,话及当年,我的学生对我说的最多的还是这句话,总记得老师当年给我们上的《荷塘月色》。言下之意是感觉太棒了,印象太深了。说这番话的不是一个两个学生,不是一届两届学生,聚会十年时有学生跟我说,聚会二十年时有学生跟我说,想不到过了三十年,还有学生跟我说。
1985年的9月,我大学毕业第二年,来到一所农村高中做语文老师,上的第一堂课是《荷塘月色》。那时最实用的教具就是一块墙壁上的水泥抹成的黑板,电视电脑投影根本没有,教学挂图也基本没有,最现代化的教具就是白粉笔之外增加的几根彩色粉笔。一本语文书、一叠教案、一支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巴构成了当时本色教学的四大件。除此之外,我还有一张二十岁刚出头的朝气蓬勃青春洋溢的年轻的脸。
可能因为这篇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写的是荷塘月色之美,抒发的是沉郁的心情,本身就比较能够吸引人。再加上我也比较喜欢散文,也写点散文,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比较透彻的理解,这或许为我讲好这篇课文增添了加分。
走进课堂,我先给同学们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带着大家回忆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回想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体会朱自清先生的另一散文名篇《春》里吹面不寒杨柳的春风,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雨,刚落地的春娃娃,花枝招展的春姑娘,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的春青年。
进行了这样的开场之后,我问大家,刚过的夏天里,什么景致让大家心旷神怡,什么香味沁人心脾?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中清凉荷花登场,大家进入了夏天里一碧如洗,亭亭袅袅,清香四溢的荷花池。我领着同学们从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到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咏荷诗里感受碧绿的荷塘,盛开的荷花。大家的记忆被打开了,想象展开了,情绪被激发了。我告诉大家,这是我们寻常看到的白天阳光下的荷花。接着我问大家,那么夜晚月光下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有谁留意过,有谁能来为我们描述一番?大家的好奇心被我吊了起来。
开讲《荷塘月色》,我是用了文学欣赏的方法。我先轻声朗读,同学们通过聆听品味朦胧淡雅的意蕴。之后我从景和情两个方面分析荷塘里的月色。
月光淡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袅娜地开着,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淡淡的云,淡淡的月光,田田的荷叶,薄薄的青雾,蓊蓊郁郁的树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疏密相间,动静结合,由近及远,从里到外,月光与荷塘融为一体,诗情画意,简直就是一幅水墨画。
我告诉大家,这幅水墨画中表现的不单单是自然之景,还结合着作者的沉郁之情。从开篇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觅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所有的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内心情感与景色相互契合,荷塘月色的幽静、柔美与作者内心的压抑、沉闷之情互为一体。我静静地讲,同学们静静地听,白天的时光如夜晚一般安静。
也许是在静默中入心入脑,我讲的《荷塘月色》就这样静静地刻在了一届届同学的心里了,而我当时并没有在意。
事后想想,也不是我讲得有多好。我们这些师范学院毕业生来到之前农村学校的老师很多是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科班出身的教师理应给同学们耳目一新的感受。很遗憾,之后没有朝着老师的路子走下去。时光不能倒流,遗憾此生绵绵。好在在丹阳办学的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给了我一点点安慰,安排了一个语文教师的兼职岗位。虽然是重操旧业,但我感觉这才是我的正业,一个老师的初心和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