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磊 通讯员 朱辉明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被广泛应用到渔业养殖的池塘里。日前,在司徒镇佳吉渔业专业合作社,记者就有幸见到了微孔增氧、罐体圈养等先进的养殖技术,这些新技术对传统养殖方式的改变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为我市现代渔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微孔增氧变“救命机”为“增产机”
“眼前这些塑料管道就是微孔增氧系统,它们是我们合作社近些年引进的新式增氧设备,目前已在17个青虾塘口、120多亩的水体面积推广使用,总投资约9万元。有了它们,池塘里的溶氧量能得到很明显的改观。”佳吉渔业合作社理事长茅建俊兴致勃勃地介绍道。
记者在合作社的青虾塘边看到,每口池塘离水面不远的岸上都铺设了手腕般粗细的管道,管道上每隔5~6米设有一只阀门,阀门上连着一根细细的塑料管,一直延伸到池塘深处。在塘口的角落上安装了一台鼓风机,用来给粗管道注入空气。只要打开鼓风机,就有空气源源不断地沿着粗管道抵达各个阀门,再从阀门通过细塑料管进入池塘中,在水中泛起细细的气泡。
茅建俊告诉记者,相对于传统增氧机来说,微孔增氧系统有3个好处:“一是增氧效果好。微孔增氧系统是将空气从水底向上排出,能较好地实现上下水体交换。且由于产生的气泡很小,能显著提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量,水体增氧效果明显。二是节能。微孔增氧机的功率只有4000瓦,能管3个塘口近20亩的水体面积,耗电量只有传统增氧机的三成左右。三是维护安全且方便。微孔增氧机的鼓风机与管道都安置在岸边,在维修时更为方便快捷,减小了对青虾的刺激。”最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微孔增氧系统能与传统的叶轮增氧机、水车增氧机完美互补,在遇到恶劣天气,水中含氧量严重匮乏时,同时打开多种增氧设备,能非常明显地提升水中富氧量,提高青虾存活率。
据了解,自从去年佳吉渔业专业合作社的青虾塘使用上微孔增氧系统后,青虾的亩产量有了显著提高。茅建俊说,在过去,渔民都是用增氧机应对池塘严重缺氧等突发情况,随着科技发展,微孔增氧机不再是“救命机”,更是“增产机”,机器虽小,但是对实现渔业高质高效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罐体圈养模式凸显养殖新亮点
说到罐体圈养,不少人可能会联想到用鱼缸等瓶瓶罐罐养一些观赏鱼。事实上罐体圈养技术可比这高大上多了。罐体圈养全名“池塘工程化圈养模式”,是由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新型养殖技术。
“这里一共安置了8个蓝色大罐,每口大罐的直径4米,容积为30立方米左右。理论上每口大罐上可养1吨左右的鱼。由于我们在今年上半年才引进了该项目,所以还未正式开展大面积养殖,目前仍在尝试阶段,主要饲养一些加州鲈鱼、草鱼、观赏鱼等。”茅建俊说,池塘工程化圈养模式的优点就是尾水的处理与循环利用。针对这套系统,合作社养殖基地新建了2套尾水处理装置。通过将吃食性鱼类圈养在罐体内,其生活产生的残饵、粪便就可通过罐体下方漏斗状结构收集起来,再通过负压泵抽排出罐体,进入尾水处理系统,处理完的尾水中的清水部分可回塘养鱼,废渣部分可作为庄稼的有机肥,既保障了养殖水体环境的清洁,还实现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
茅建俊说,这8个大罐,每个罐体成本是4800元,年产量8吨左右。相对于传统养殖方式,这种罐体养殖由于使用的是循环生产模式,因此无需考虑水质问题,只要及时排污即可,并且所养出来的鱼的品质和口感都比传统养殖模式要好得多,是我市目前渔业养殖中的最新亮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