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丹阳市东南40里处的东新邮堂庙,是一座千年古庙。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邮堂庙庙集,当天商贾云集,热闹非凡。但凡集前总是风雨交加,还时有雪相伴,导致地面湿滑。于是,自晋至今流传着“风雨滑邮堂”的俗语。其实,该俗语的背后还蕴含着许多掌故。
邮堂庙初为三国末期所建。据《丹阳县志》记载,三国时孙权建立吴国政权后,于赤乌年间率众开凿了北通京杭运河,南交古鹤溪河的越渎河、丁义河,为丹阳东南地区治平水患,发展农耕和漕运,带来了无限福泽。里庄地区的乡民感念其恩德,择地立庙祭祀,故邮堂庙初名为大帝庙。延之唐朝,名相褚遂良随祖上从河南到江南为官,落籍里庄东褚。由于褚遂良是大唐重臣,来往公文、邮差络绎不绝,遂在扩建距东褚村百米之遥的大帝庙的同时,将其改造成邮差传递公文、交付信函的驿站,故大帝庙又称邮堂庙,沿用至今。
改建后的邮堂庙,气势恢弘,分前中后3进6厢80余间,内有2个天井,占地近30亩,山门前有一宽广的庙场,庙门两侧置放着两座威武的滚球石狮子。庙周小桥流水,风景秀丽,成为丹阳地区远近闻名的古庙之一。
再说三国归晋后,仍然时局动荡,战乱不止。时有冯、虞、薛三位貌美如花的姑娘,因黄河洪水泛滥,家破人亡,只得背井离乡,在逃亡途中相遇,结为异姓姐妹。当流落到江南时已是早春二月,但春寒料峭,雨雪交加。三姐妹行至大帝庙时,正值二月初八,饥寒难耐,步履维艰,只得到庙中暂避雨雪。步入大殿,见大帝菩萨威武、慈祥,不禁潸然泪下。心想,若自己的慈父在,绝不会让女儿在外颠沛流浪。为了求得神灵的庇护保佑,三人决定敬拜大帝菩萨为寄父,祈求过上安康的日子。并承诺:将在每年二月初八备足香火厚礼,前来探望、拜谢寄父。说来也怪,自在庙中许愿住了一宿,顿觉神清气爽。第二天,三人告别寄父继续南行。行至距大帝庙三里之遥的竹塘村时,见此地位于越渎河畔,地势平坦,河水清澈,决定在此筑草庐定居。在乡民的帮助下,她们垦荒勤耕,栽桑养蚕、植棉结麻,很快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当时苏北、安徽等地常发大水,对一些逃荒灾民,三姐妹十分同情,但凡遇见,尽力施舍。平时,对乡邻中的贫困人家也尽其所能,倾囊相助。其善举很快传遍十里八乡,乡民尊称她们是上苍送来的三位乐善好施的仙姑。当时附近有个丁财主,勾结官府,欲想霸占“三仙姑”的美貌和财产。三姑娘多次上告未果,为免遭欺凌,决定外出习武学道。三人将所有田地财产托交乡邻管理,先到导墅太霄观随道兄丁令威一起学道,后又走武夷、登峨嵋,遍游各地,习道练武。数年后,修道有成,遂回故地竹塘。但见田地、财产均被丁财主霸占,便率众上门讨还公道。丁财主仗势欺人,后经三姑娘据理力争,理屈词穷、哑口无言,又见三姑娘英姿飒爽,已非昔日懦弱村姑,乡民个个义愤填膺,迫于义威,自觉铸错,触犯众怒,只得低头允承将所有霸占的田地财产尽数退回,从此,学着行善积德。三姑娘见贪心丁财主经教化也能改恶从善,决定在此地兴建道观,一面继续修道,一面教化世人多做行善积德之事,消息传开,众乡民个个赞成,纷捐善款。
不久,一座飞檐翘角、古朴典雅、雕梁画栋、罗砖铺地,可容数百人的庙宇落成。庙内供奉着观音菩萨的神像,两旁塑立着三姑娘娘的金身,人们给庙宇取名为“三姑庙”,意为感谢三姑娘娘多年来的乐善好施,弘扬、传承三姑娘娘行善积德的品行。自建庙后,前来修行和上香敬拜的人络绎不绝。在三仙姑的言传身教下,助人为乐、诚实守信、行善积德蔚然成风,里庄竹塘地域到处呈现出一派风调雨顺、民风淳朴、安宁祥和的景象。不久,三仙姑随导墅太霄观道兄丁令威修行得道成仙,常乘鹤四海云游。但不管游至何处,信守承诺,均在农历二月初八日回邮堂庙探望、敬拜寄父。回来时,天空也必然刮风下雨落雪,似告诉人们:三仙姑云游后回娘家了。因三位仙姑分别姓冯、虞、薛,故乡民戏称她们为风姑娘、雨姑娘、雪姑娘。此自然现象绵延数千年,至今未变。
1925年至1927年,革命先驱张连生(竹塘埠头村人,丹阳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受中共江浙省委的委派,参加了毛泽东主持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学习,回到家乡里庄,不仅组建了丹阳县最早的两个农村党支部——里庄、荆城党支部,而且在三姑庙内,带领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发动民众、组织农会,成立了“劝农社”,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4月、11月,以三姑庙为活动中心,先后两次组织了里庄农民暴动,严惩了土豪劣绅,给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上海《申报》《江苏农民》创刊号和《布尔什维克》第四期对这两次暴动均给予高度评价。
新中国建立后,邮堂庙、三姑庙先后被改办为学校。但农历二月初八邮堂庙集场一直传承至今。回想“风雨滑邮堂”的俗语,既有内在的历史原由,又属正常的自然现象。因为农历二月初八正值雨水或惊蛰节气,南方湿暖气流活跃,气候变化无常,风雨雪的出现,纯属自然现象。而乡民几千年来崇尚、乐扬行善积德的民风,祈盼风调雨顺的心愿也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