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质疑“鹬蚌相争”的法治启示

核心提示: “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近日,李娟回到垫江老家,受到来自读小学五年级的11岁侄儿黄圣凯的“灵魂考问”。李娟查了资料,自己也无法解释,最后把这个“考问”发到了朋友圈。

本报特约评论员 符向军

“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近日,李娟回到垫江老家,受到来自读小学五年级的11岁侄儿黄圣凯的“灵魂考问”。李娟查了资料,自己也无法解释,最后把这个“考问”发到了朋友圈。

“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由古而今流传了几千年,人们一直奉为经典,启迪人生智慧,至今作为小学启蒙教材,几乎从未受过怀疑。小学生质疑“鹤蚌相争”,认为鹤与蚌双方互相夹住了对方,怎能“开口”说话?分明是逻辑不通。面对这个“考问”,大人们哑然吃惊,不好回答的同时,甚至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无法否认小学生质疑得有道理。

小学生的较真,充满童真稚趣的同时,也透露出宝贵的质疑和批判精神,而这种精神,无疑带有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的成分,不盲从经典权威,不轻信课本教材,具有自己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在这个小学生的身上,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发展潜质,值得点赞。

回想笔者小学年代,对老师和书籍充满崇拜,满脑子以为,课本里写的东西都是对的,老师讲的话都是对的。哪怕家长的话不听不信,老师的话也必听必信。单纯天真得可爱。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人们的思想日益进步、包容、多元、开放,求真探索的愿望、能力和社会氛围也日渐提升浓厚,人们理性思考和独立评判的欲望和能力也越来越强,尤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对权益保护、个体价值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高,对法治的信仰和期待越来越大。小学生破天荒的较真质疑“鹤蚌相争”,其实也是整个社会文明发展、法治进步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时代、社会、思想的发展和人们文明法治素养的进步。

法治(ruleoflaw),即法律之治、良法之治,国家通过建立、运用良好的法律来治国理政,要求按法律规则而不是按个人意志的“指令”“指示”办事。强调依法治国,就是指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权益保障、公平正义为依归。执法、司法者尤其要领会法律的精神,具备法治的素养,工作中要有冷静理性的分析判断,辩证的思维,严谨的逻辑,尊重但不盲从迷信权威,看重但不轻信尽信书袋,具备独立的思维和人格。从而确保依法办事,执政为民,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此,则是社会进步、法治文明之幸,是人民之幸。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