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辉南
周玉树,司徒人,1928年生,1950年毕业于南京栖霞师范,同年暑假后经丹阳县文教科分配到新桥区万安乡木桥完小任教,担任教导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周玉树性格开朗,生性好动,群众反映良好。当时政府为了配合党政部门做好农村群众的思想工作,决定在每个区建立一个农村俱乐部(1953年改称文化站)。农村俱乐部肩负四大任务:时政宣传、科学普及、识字教育、文化娱乐。笔者1951年9月从镇江师范培训班结业,经县文教科分配到新桥农村俱乐部任干事,周玉树为主任。我们每到冬季特别忙,村村都办冬学,把不识字的农民吸收进来,教他们识字,教师由村上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担任。进入农忙季节,大部分冬学停办,少数条件好的冬学坚持常年办学,称民校。冬季第二件忙事,是文化娱乐,发动村村办业余剧团,进行自编、自导、自演、自乐。记得1951年和1952年冬,我们在新桥、万安两个小乡重点组建两个业余剧团,没有经费购置设备,就发动在上海有关系的乡绅,到上海去找商人、工人、业主募捐,购置幕布、乐器、服装、道具。为了进行阶级教育,提高群众对敌斗争觉悟,我们排演了《白毛女》《刘胡兰》。1952年冬配合抗美援朝,排演了《信陵公子》。解放初期,农村没有电,晚上演出都是用汽油灯照明。没有扩音设备,演员都是徒口演唱,选择发音宏亮的演员很关键。记得当时新桥剧团女演员陈留仙,万安剧团女演员李玉美,晚上在广场上搭台演出,三里路外都能听清他们的唱词。时政宣传的方法更加原始和落后:一是将苏南日报上的重要新闻摘录下来,用钢板刻印出黑板报稿,发到各村,由各村的宣传员用粉笔抄写到漆在墙上的黑板上,并经常更换;二是土广播,是用铅皮敲打出的喇叭,宣传人员徒口进行宣传。
丹阳县电影放映事业始于1952年,当时的苏南行政公署文教处,常派电影教育工作队来丹阳流动放映。1953年2月建立“江苏省文化局电影教育工作队丹阳县第八小队”,并固定在丹阳放映。当电影队到新桥流动放映时,周玉树和我都主动帮助选放映场地、贴宣传海报,帮助维持秩序。当时,周玉树看到通过麦克风进行宣传,一个人讲,场上几千人听到的效果是土广播宣传的上千倍,他内心产生了参与电影放映,在丹阳发展电影事业的想法。果然,事遂人愿,1953年冬经县文教科推荐,周玉树参加苏南行政公署文教处举办的电影放映人员培训班学习。学习回来后,正好碰上1954年实行归县定队,“丹阳县第八小队”遂改名为“丹阳电影放映第一队”,周玉树任队长。1955年9月成立“丹阳县电影放映第二队”。从此,两队以铁路为界,分南北两片巡回放映。1956年成立第三电影放映队,1958年又组建第四电影放映队,同时明确一个队固定在县城放映。1960年成立“丹阳县影剧管理委员会”,周玉树任主任,1964年为统一管理电影事业,建立了“丹阳县电影管理站”,周玉树任站长。至1965年上半年,电影队增加到6个,为适应电影事业的发展需要,同年在农村招收亦工亦农的放映员18人,当年放映电影3053场,观众469.81万人次。1971年全县电影放映队发展到17个,当年放映电影5217场,观众767.8万人次。1988年全县有电影放映队37个,放映员140余人,放映电影10461场,观众1512.2万人次。周玉树同志1988年退休,如今离开我们五年多了,他为丹阳县电影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说他是丹阳县电影事业创始人,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