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鹏翔
他既是企业掌舵人,又是技术精通者。在电池机电领域摸爬滚打了20多年,他将这一被视作“硬骨头”的产业做到了全国最强、与国际接轨,并朝着百年企业的目标迈进。他,就是丹阳琦瑞机械公司总经理吴国平。
外出学技 返乡创业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大老板,我只是比许多人多走了几步而已。”吴国平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语中,透露着坚定与自信。
1983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吴国平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离开家乡丹阳,来到了位于合肥的江淮汽车厂。在这个当时堪称大型企业工作和生活的几年时间里,吃苦耐劳、钻研业务的吴国平逐渐熟练掌握了机械工程技术,还考取了江苏大学的机电系,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以优秀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并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锻炼了才干、增长了见识之后,吴国平开始不满足于仅仅从事一般的技术工作。1986年,吴国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海安某乡镇企业招聘厂长的启示,决定出去闯一闯。放弃了让很多人艳羡的国企稳定工作,他来到苏北成功应聘为该厂厂长,并把企业搞得有声有色。
既然自己有技术又懂管理,为什么不自己搞一个企业呢?在思考了良久后,吴国平在1994年毅然辞去了厂长职位,回到家乡丹阳,决心干一番事业。刚起步时,吴国平手头缺乏资金,就租借几间廉价房子,办起了一个校办工厂。
在小试“牛刀”、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后,他在1998年创办了琦瑞机械公司,并拥有了自己的厂房。同时,吴国平也真正把自己的所学、专长充分运用到了企业的生产管理中。
带头科研 行稳致远
“说实话,这个行业很难做,国内真正有实力的没几家。”对于琦瑞公司涉足的的电池机械行业,吴国平十分了解。原来,他们公司生产的不是终端产品,而是为企业生产所用的装备。这个电池机械领域的装备,属于非标准机械,需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搞研发,这对于小企业来说很费劲,对于大企业也往往得不偿失,所以在国内一直以来是个“弱项”,大大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原先的三四十家相关企业已逐渐缩减到了七八家。就这七八家,也大多是非专业的和作坊式的。
尽管艰难,吴国平还是咬着牙上马。对于新建立的公司,研发是首要的环节。公司缺少研发人员,吴国平就亲自主持、参与科技研发和产品设计。“我对每一台机械,甚至每一个螺丝,都了如指掌!”吴国平自豪地说。确实,琦瑞公司里没有一个设备是进口的,每个设备和产品都凝聚着吴国平的心血和汗水。为培养科研团队,吴国平着力培养员工中的大学生,身体力行地教导、培养他们,并给予他们很好的待遇,让他们安心为企业动脑筋、搞科研。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吴国平多年努力,琦瑞逐渐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跃升为国内电池机械领域内的明星,不仅实现了同行业中规模最大,还与国内外诸多电池大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了满足生产需要,2011年,吴国平将企业搬到留雁工业园区,加大研发投入和研发机构建设。
正因为强大的科研能力,在当下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诸多企业日子难过的背景下,琦瑞公司却订单一个接一个,还将产品出口到了韩国等经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并与松下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善待员工 和谐发展
“我们都很尊重吴总,但没有一个人怕他、对他敬而远之,因为他也同样尊重我们,与我们平等相处。”在琦瑞工作了十多年的姜师傅动情地说。他的话,也真实地反映了琦瑞内部的和谐景象。这么多年,琦瑞公司没有一个职工与吴国平发生矛盾,甚至没有一个人随便跳槽、远走高飞,企业年年招人,却也没遇到过用工荒的局面。
其实,在吴国平看来,琦瑞追求的不是短期的利润和暂时的辉煌,而应该是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和人才,做一个百年企业。所以,在吴国平的心头,总是惦念着他的员工。
“我和职工们都是同事、朋友关系,而不是老板与伙计的关系。”吴国平说,多年来,他一直把企业员工当作一家人,不仅在工资待遇上不断提升,而且以平等、坦诚对待每一个职工。企业要制定什么制度,都经过职工们的充分讨论和提意见,然后才能确定下来;员工们有什么心里话要说,也可以直接敲开他的办公室门,进去和他倾诉;每一个职工看到他,脸上总是挂着由衷的微笑。
近年来,吴国平还无微不至地关怀着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当听到留雁村的村民反映出行不便后,吴国平主动与有关单位联系,积极争取将原本只到横塘镇的5路公交车延伸到了公司门口,自掏腰包建好候车场地,并让公交车在春节前就开到了村门口;了解到村里有不少困难户,吴国平每年自发捐款3000元给予资助;响应市里的号召,在第一时间向慈善总会康慨解囊;为让镇敬老院老人安度晚年,他定期捐款捐物;丹凤实小新教学楼落成,他又自发送去了10台电脑……正是这样的爱心,让吴国平赢得了事业的春天,更赢得了众人的喝彩。
未来的路很长,但吴国平相信,有了自己的坚持,梦想终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