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体”“突然体”“震惊体”……

核心提示: 周竹生 “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 2017年6月21日新华社的一条9字微信横空出世,传统严肃媒体尝试亲民风格,令人耳目一新,被疯狂打Call。“

周竹生

“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 2017年6月21日新华社的一条9字微信横空出世,传统严肃媒体尝试亲民风格,令人耳目一新,被疯狂打Call。“微信推出十分钟后即点击量突破10万+,发布仅36个小时便收获了800万点击量,转发量近50万。微信粉丝第一天增长46万,三天保守估计有70万左右的增粉量……”最主要的是首创了一种“刚刚体”,爆款微信。

从此以后,几乎每天一大早,打开微信,都可以看到一些“刚刚体”的微信爆料,看着看着,觉得味道不对了,标题党的标题很惊悚,似乎是憋住气,涨红脸,用尽全力博人眼球。但是打开内容,也只是虚惊一场,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究竟有多么惊悚,随手就可以从微信圈里摘几条出来。

预言成真!刚刚,中国突然宣布重大消息!美措手不及!刚刚,中国连夜宣布一重大消息,给世界敲响警钟!刚刚,上海突然宣布重大消息,西方一片哗然!中国6G研发成功!抵制华为的国家傻眼,美国震呼:不可能stop!华为坚持住!又一巨头突然宣布!天佑中华!中国赢了!刚刚美国民众疯狂囤积中国货,美总统拦都拦不住……

“刚刚体”“突然体”“震惊体”总体的风格相同,惯用的手法就是“刚刚”和“突然”主打,标点符号以惊叹号压阵,基本上是逐句升级,由一惊二惊直到三惊并用。竭尽夸张渲染,不是盖世无双,就是睥睨天下,试图产生极度震惊的效果。不仅与从前的韬光养晦完全不同,与现实也相去甚远,明显是自吹自擂、自娱自乐。

集中爆发“刚刚体”“突然体”“震惊体”与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有关,与美国封杀华为等中国高科技公司的先进技术有关,表现出一种群情的激昂、精神的亢奋、民族的情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更多的是不能理解和无法理解,这事关自媒体来源的可靠不可靠、可信不可信,自媒体消息的准确不准确,民间发声的理性不理性。综合这几个方面也要反思微信发布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以及把控舆情的能力,说得不客气一点,你急匆匆扔出去的自媒体新闻炸弹是一个真弹还是一个假弹,亦或是一个臭蛋?不妨扪心自问,人家是信以为然还是不以为然亦或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用不着以内行的眼光来审视,其实以一个外行的经验来判断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产生震惊效果的“刚刚体”和“突然体”发生绝不是大概率事件,就跟原子弹氢弹爆炸一样,多少年爆轰一回,其惊悚效果才能令人毛骨悚然不堪回首。如果隔三差五就爆一回,可能吗?震惊吗?人们早已麻木了。因此只看标题党的“刚刚”和“突然”的标题,不用细看内容,就可以做出大概率的判断,十有八九是虚张声势,是假货。

如果考究一点,认真一点,严谨一点,可以看一看消息的来源,是新华社的还是路边社的?权威不权威?凡是从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媒发布的消息,可以大胆放心地采信。如果是没有出处、没有作者、没有时间的三无消息,尽管看不出明显的不实不当不妥的地方,也不宜发布。对于明显夸大、胡编乱造、危言耸听的信息更不能相信,更不能传播。

微信之微其实就是微言大传,一条微信手指一点就是一个群一个圈的传播。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闸站阀门滤网拦截,难免泥沙俱下,良莠难辨。微信里面的说法五花八门,微信里的传言来来往往,微信里的黑话昏天黑地,微信里的惊悚一惊一乍,微信里的离谱没有分寸,微信里的非议肆无忌惮。但是一个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人会拿出理智,运用自己的政治敏锐和判断进行消化处理,基本上是能信的相信,不能信的坚决不信,能传的谨慎地传,不能传的坚决地删。如此一来“刚刚体”“突然体”“震惊体”没有市场。相反到了那些“甲亢易躁”的人面前,他们往往眼睛放光发绿,心跳加速,好比站在塘边钓鱼的人看到鱼标浮动,内心的激奋按捺不住,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把遇到的一条大鱼发到网上,让大家观鱼,他们也衷心希望所有见到他们推荐的大鱼的人也激动,也转发。

其实,在消息普遍比较灵通的信息时代,要使来路不明身份不明真假不明的玩意产生震惊效果,可能吗?不太可能,人们会相信吗?不太可信。

所以还是要有常识一点,悠着一点,沉住气,平和些,面对“刚刚”,面对“突然”,面对“震惊”,稍安勿躁,冷静谨慎。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