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敏 通讯员 吴二林
每一次摘抄,马老都非常认真。
QQ图片20190613092823
从2009年开始至今,马老已完成了16本摘抄笔记。记者 张敏 摄
家住凤凰新村的马毛头今年85岁了,但身体十分健朗,耳聪目明,问起他有什么养生秘诀,他笑语:“离不开我的‘五报一刊’!”
昨日,记者来到马老的家里,他正坐在一张旧书桌前摘抄着《丹阳日报》上的内容,而书桌上堆满了摘抄笔记。为了不影响马老,记者在一旁等待了一会。乘马老摘抄的休息空隙,记者与他交谈之后,终于弄清楚了他口中的“五报一刊”到底是什么。原来,自从退休后,马老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写字的好习惯,且常年订阅《丹阳日报》《扬子晚报》《中国剪报》《报刊文摘》《参考消息》这五份报纸,另外还订了一份月刊《银潮》。十几年来,马老对“五报一刊”情有独钟,几乎每天都阅读学习,伴随着这个学习过程的,还有他完成的16本报刊摘抄笔记,从2009年1月开始至今,他已经整整坚持了10个年头,完成了约15万字的摘抄笔记。
谈起做报刊摘抄这件事,马老颇为自豪,瞬间打开了话匣子。他称,自己一直喜欢看报纸,尤其是《丹阳日报》,每日必看。另外,退休前马老从事的是行政类的工作,经常与报纸、期刊类的读物打交道,因此,对读书看报有特殊的感情。
由于马老订阅的报纸多达五份,容易堆积成山,不便查找,全部丢掉又可惜,于是马老就有了摘抄的想法。“把有价值的文章经过自己的删选、编撰后写下来,方便今后翻阅查看,就像查字典一样方便。同时也可以留给后代看看,也许会有一点历史价值。”马老笑着说道。
记者翻阅了好几本马老的摘抄笔记,只见上面字迹非常工整,不仅有大小标题的备注,还有自画的插图作为注释,一篇篇文字就像是有生命、有性格一样呈现在记者面前。
说起这16本报刊摘抄笔记的形成过程,马老更是感慨良多。“首先要把每天的报纸浏览一遍,光这个过程就要花去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马老说,他一般上午抽时间看报纸,然后将自己喜欢或认为有价值的报纸放在一起,抽时间再精读一遍,一边读一边用红笔做标记,为摘抄做准备。下午的时间基本上用来完成精彩内容的摘抄,摘抄一次大概需要花3~4个小时。所有摘录的内容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内容主要涉及新闻以及政治、历史、地理、养生这几大类。
长时间摘抄记录的经历也让马老有了新的体会,他渐渐把这项“工作”当成了自己晚年的爱好,表示以后会尝试更多不一样的摘抄方法。“按时间顺序记录比较简单,如果按照类别分门别类地去记录,可能更加方便以后参考、查阅,下面我会作出调整和尝试。”马老对记者说道。
对于自己这一晚年爱好,马老既有信心坚持下去也有耐心记录下去,他表示,摘抄可以练字,同时锻炼手和脑,还可防止身体老化、退化。因此,他仍会每天坚持读报做摘录。
据了解,马老13岁才上小学,由于家庭原因,只花了四年时间完成了小学课程,参加工作后断断续续进修过,相当于高中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