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义
回想丹阳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变化,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三进布店的事来。
我第一次进布店是在1976年秋。一天我到县城办事,不巧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雷雨来,我身上就穿了一件夹袄,而且是补丁上面叠补丁。既是“工作服”,又是出客衣,要是淋湿了,回家就没换的。于是,我一头冲进了老西门一家益多布店。
柜台里放满了颜色各异的布料,我看见其中有一种放光而透亮、不知啥名的布特别引人注目,一看价格不禁吓了一跳,一米13.5元。我心想用这布做件褂子,要苦多少天呀?世界上竟有这样好的布?我怀着好奇心走进柜台刚要伸手去摸,营业员便尖声吼道:“喂喂喂!我这布是给你揩汗和雨用的?真是乡巴佬……”我遭到一顿数落,无话可说,一气之下,便不顾瓢泼大雨冲出布店。我暗下决心,只要不死,一定要做件好衣服穿穿,也不枉在世上走一遭。
从此,我起早贪黑,出勤有增无减,为做一件像样的衣服,烟都戒了。一年下来积攒了十多元钱,但突然生了一场病,辛苦一年的汗水钱抓药用光了,买布料做衣服的计划落空了。生命不息,愿望不止,一年不成,两年,两年不成,三年,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三年,我终于积攒到三十多元钱。于是,我第二次走进西门谷口街一家布店。
可是,事与愿违,13.5元一米的布料早已过时价了,我只得叹了口气走出了店门。但心里却说:“只要手头有钱,我会再来的。”
月缺月圆,天阴转睛。这40年来,我既养鸡养鸭养兔又养羊,栽桑养蚕,还有钞票存银行。原先的平房变成了砖瓦楼房,我便第三次走进丹阳百货布店。
“同志,给我拿出最好的布料让我看看。”营业员拿出一块布来说:“老伯怕,这布颜色不老也不嫩,正适合您现在穿,108元一米。”我满意地买下了。
我一进布店受窝囊气,二进布店叹气,三进布店神气。我常想,我变富,国变强,丹阳年年在变样,归根结底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