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考备考建议

核心提示: 目前,初三数学的一轮复习已经基本结束。在最后一个月不到的关键时期,同学们该如何做好冲刺阶段的复习迎考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提三点建议,供参考。

第八中学 蒋永红

目前,初三数学的一轮复习已经基本结束。在最后一个月不到的关键时期,同学们该如何做好冲刺阶段的复习迎考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提三点建议,供参考。

一、紧跟老师,认真做题,把握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

一轮复习以后,教师的教学安排一般会以专题讲解和综合训练为复习的主要形式,这是初中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对后续的高中学习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教师会有一个相对周密的逐日安排,我们无需另搞一套,只需紧跟老师步伐就好,这里有两点友情提醒:

专题课后要及时消化整理。有一定策略有一定思路的训练是效果最好的训练,如何有一定的策略,有一定的思路?专题课很重要。我们除了认真听讲以外,课后要进行认真的整理和消化,自己想办法归纳梳理,这个版块有哪些主要题型,有哪些重要思路,背后的核心知识是什么。比如几何综合问题的全等、相似中,有哪些重要的模型,归根到底又是哪几条性质或判定定理。虽然老师会讲,但只有自己梳理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遇到陌生问题时才会自觉或主动去选择使用。

做题要做到独立和限时。策略和思路只有在做一定数量的题目后才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成绩和能力,归根到底是我们自己练出来的,所以这段时间适当地多做一些题目是正常的。不过我们做题要尽量做到独立思考,用初步拥有的策略和思路去努力尝试,而不是碰到遇到过的题目就机械性地做一遍,遇到没见到过的立马放弃,尤其是对一些我们感觉陌生的问题。做一些有一定挑战性,又没有十分把握的题目,这叫刻意练习,应该是专题练习的主要形式,对能力提升是效果最好的。另外,练习时做到限时有助于我们集中注意力,急中生智,形成考试中很重要的快速反应机制。但临近中考,时间宝贵,若遇到偏题怪题,放弃也罢,不宜在那里花费过多的时间,因为中考题大多是用常规办法能解决出来的,也就是我们说的用通法解题。

二、紧抓基础,全面梳理,不留知识上的盲点

基础较差的同学要立足基础部分,力争最大提升。中考是毕业和升学合二为一的考试,所以中考题中必定有一定量的基础题,而且题号和内容都相对固定。如实数,整式,分式,方程(组)不等式的运算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大部分同学能拿到全部的分数。对部分基础很差的同学,建议用近三年的中考原题进行过关性检测,看看哪些是自己还没有把握的,然后自己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一天解决一类问题,自己看书看例题,问同学问老师,然后拿些题目再来个过关性检测。从一定意义上说,基础越薄弱的学生,分数的提升空间越大。

基础较好的同学也不能忽视基础。难题做不出和简单题做错,结果是一样的,甚至从赋分来看,一道基础题的分值往往要比难题的某一步的分值要高。所以最后阶段,还要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一方面,通过前面做的大量练习题来检查,看看自己还有多少薄弱点,常常在哪些地方犯低级错误。另一方面,回归基础,不是把教材拿出来随便翻翻,这样常常反而乱了自己的心绪,建议通过回忆和对照的方法来进行。所谓回忆,就是从某板块最重要的内容开始,层层细化,看看自己可以回忆出多少定理、公式或重要结论、重要方法,用列提纲的方式在白纸上写出来。所谓对照,就是把提纲与课本或中考指南的双向细目表对照,看看自己的头脑中有哪些知识有遗忘,有偏差,然后对自己的薄弱项和盲点,有针对性地去记忆与理解。这种学习的方法,对后续的高中学习也是很适用的,实质是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方法网络,建议同学们去尝试,最好要学会。

三、强化规范,调整心态,力争颗粒归仓少留遗憾

后期复习尤其要强化解题规范。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是有些同学常犯的毛病,其根源在于思维的严谨性不够。除了一些老师强调的常见的解题规范外,还要特别关注证明型问题的逻辑性,如哪些结论可以直接用,哪些结论要证明或说明以后才可以用,这些中考指南上说得很清楚;再如由条件可以推出什么,要依据性质定理,不能跳步;要证明什么,依据是判定定理,定理中有几个条件,缺一不可。这些讲究的是逻辑链条的完整性,用时髦的话说,它考查的是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写得不完整自然是要扣分的。

要注意解题过程的完整性,树立抢分意识。中考阅卷是分步给分的,一些平时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同学要尤其注意。如应用性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再回到实际问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有些同学把数学问题解决了就结束了,不写回答,这样就不完整。如概率问题,要求写树状图或列表,有些同学就忽略了,只是写个最简分式,且没有把分子分母的意义交代清楚,分子分母的原始数据分开写,最后再化简等,造成了无谓的扣分,或者本来可以多得些分数,因解题习惯的问题而失分,这些都是往年中考阅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醒部分同学最后阶段一定要关注,自主复习时要多看看自己以往的考试中有无类似的问题并坚决予以纠正。

调整状态是最后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考试中发挥得好不好,会有一个较大的变化空间,关键要素是“状态”。状态,有两个要素,一是心态,二是热身程度。心态上,我们不求超常发挥一鸣惊人,但求正常发挥少留遗憾,一定的紧张感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节奏,注意劳逸结合,作息时间上不要有太大的改变,保持良好的情绪。热身程度上,要保持一定的思维热度和手感,这是正常发挥的保证,所以建议同学们最后一段时间,每天还是要保证一定的练习时间,只是要控制好练习的数量和难度,不能让自己的思维松懈下来,不能让自己的知识记忆淡化下去。简单地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