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俊豪
丹阳县锡剧团演出的《狸猫换太子》节目单
剧团早期的徽章
丹阳县锡剧团的前身叫工艺剧团,是解放初期由唐子文、杭海良等在常州组建的自负盈亏的民营文艺团体。为了统一管理这些文艺团体,1952年初,上级文化部门将该剧团交给丹阳县人民政府文教科管理。笔者当时在丹阳文教科分管文化体育工作,奉命于当年6月赴常州将该剧团带至丹阳,不久更名为丹阳县锡剧团。
剧团共有团员49人,正、副团长分别为唐子文、杭海良。主要演员有王凤英、赵长根、周秀英、丁兰兰、陆秀英等28人,下设服装、道具、灯光、乐器、布景财务等小组。
该团是解放初期由社会闲散艺人拼凑组成的文艺团体,艺术水平参差不齐,政治思想水平不高,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文盲占三分之一。到丹阳后不久,一次在埤城镇演出时,团员张明贤因道具操作失误导致火药爆炸,将自己的两只手掌炸飞,造成终身残疾。
为了加强对该剧团的领导,县文教科在次年年初从学校抽调一名叫黄进的青年骨干教师进驻剧团,担任政治指导员,对剧团进行整顿,举办学习班,停业进行政治业务学习。停业期间,由政府财政拨款,发给生活补贴。学习期间,县委宣传部长陈凤仪、县文教科长王引都曾亲赴学习班作报告。经过二十天的学习,剧团成员政治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剧团面貌焕然一新,大大激发了剧团成员的政治热情。为了配合当时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宣传《婚姻法》等,剧团深入县里各区、乡、镇,巡回演出现代戏《忘本回头》《走上新路》《双推磨》等剧。连连包场,场场客满,既满足了广大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又推动当时中心运动的完成,剧团声名鹊起。
1961年该团排练的连台戏《济公活佛》上座率也很高,青年演员排练的《陈琳与冦珠》《三请樊梨花》《百岁挂帅》等公演于苏、锡、常各大剧院,均获好评。
“文化大革命”初,该团价值20多万元的服饰、道具等均被当作“封、资、修”货色而付之一炬,干部靠边,名演员被批斗,剧团名存实亡。
1969年初经整顿精简,剧团并入丹阳县工农兵文工团。
1977年锡剧演出移植的苏剧《枫叶红了的时候》,公演于上海静安区文化馆剧场和光华剧场,省内30多个兄弟剧团慕名前往观摩,获得好评。1978年现代戏锡剧《锁不住的春天》获镇江地区创作二等奖。
1979年8月,县锡剧团建制恢复。是年《十五贯》《秦香莲》二剧公演于上海大中华剧场,上座率经久不衰。1984年下半年,该团演出的现代戏《家族公案》参加镇江市调演,获演出一等奖和精神文明奖,演员袁彩凤曾荣获苏、浙、皖、沪三省一市锡剧青年演员太湖梅花B组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