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媛
8日上午,副市长贺云华带领市慈善总会及皇塘镇相关负责人,走进皇塘镇白兔村小野苗塘村,为身患白血病且已成功接受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于康送去了10万元的慈善救助金。贺云华在将救助金交给了于康父亲的于青后,详细询问了目前于康的恢复情况以及“献髓救子”的于青的身体状况,并鼓励一家人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克服困难,争取早日康复迎接美好的新生活。
“谢谢”是于青当天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小康是我们的儿子,哪怕是付出所有都会去努力,为了让他活下去。但是我们没想到的是,不仅家人朋友倾力相帮,慈善总会和镇里、市里的领导们也都记挂着我们,一次次上门,慰问、送救助金,除了感谢,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于青直言,父母救孩子“天经地义”,但亲友甚至陌生爱心人士的相扶相帮,则是无私大爱,而这份“大爱”如今已成为鼓励他们一家人坚持下去的最暖动力……
健康小伙突病倒,复杂难治
于康今年虚岁28,如果按照父母的期待和他原本的人生轨迹,此时的他应该工作稳妥,感情事宜也该提上了日程。然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纸诊断,将于康一家再普通平凡不过的“未来规划”彻底“撕碎”。
“小康身体一直很好,从小到大也没生过什么大病,我和他妈妈基本没有为他的健康问题操过什么心。就是从2017年10月份左右开始,小康就老流鼻血,一开始我们也没有在意,以为他是工作辛苦的,后来慢慢发现不太对劲,便催他去医院检查。”于青说,儿子于康的身材虽称不上壮硕,但看上去也是个健健康康的小伙子,他和妻子怎么也想不到“白血病”三个字会和儿子扯上关系。“小康在人民医院做完检查后,医生就说他是白血病,还让我们立即带他去苏州。”于青至今都记得医生说出“白血病”时自己如遭“当头一棒”的感觉,顾不得深思细想,于青和妻子奚娟当即动身,和儿子一起赶往苏州。
2017年11月8日,于康一家到达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检查,院方给出了一张写有“ph+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确诊单。“前面的一串字眼我们也不明白,但‘白血病’三个字却格外扎眼,晃得我们脑袋空白、两眼发黑。”拿着诊断报告的于青和奚娟完全没了反应,眼见着近在咫尺的医生嘴巴一张一合,却一个字也听不见、听不清。“不知道缓了多久,我们才勉强开了口,可也只知道求着医生救救小康。”
在出言宽慰了于青和奚娟后,医生告诉俩人,于康的病情危急而复杂,必须立即开展治疗,但同时又必须时刻关注动态,以便有变即时调整。“医生,可以治好小康吗?”“骨髓移植是不是有用?”“我们能不能给小康捐骨髓?”面对着夫妻俩的一系列追问,医生犹豫后直言道:“于康属于高危病人,家属要做好‘看不好’的准备。”
“死亡线”边几徘徊,绝境求生
于青和奚娟甚至来不及想“要不要瞒着儿子”的问题,于康便开始了化疗治疗。
尽管医生已经早早“打了预防针”,让于青夫妇俩要坚强地面对儿子的治疗,但真正见到于康面临“死亡威胁”时,于青和奚娟还是几乎崩溃。“接受第一次化疗时,小康昏迷了整整48小时,医生都说不知道他能不能挺过来,只能看小康自己的求生意志,他妈妈也几乎急得昏过去。我心里也怕,只能守着他。”在于康注射化疗药物的第一个疗程中,于青“眼睛都不敢眨”地守在儿子旁边整整五天四夜。“看着小康因为药物反应难受,看着他昏迷,看着他挣扎着醒过来,看着他努力地支撑着,我想谁也没有办法体会我那时的感受,心揪得几乎没有痛觉了。”
在经过42天的折磨之后,于康终于结束了第一个疗程的化疗治疗。“因为化疗药物的关系,小康嘴里全是溃疡,完全没有办法吃东西,每天我们只能弄些米汤、面汤等流食喂给他。他为了让我们安心,每次都是忍痛尽可能地多喝。”按照医生会诊所定的治疗方案,经过首次化疗和恢复后,于康紧接着又接受了第二次、第三次化疗。不同于第一次那般困难艰险,后两次的化疗还算顺利,于康的状态以及各项指标也都向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让于青和奚娟没想到的是,第四次化疗又将于康推向了“鬼门关”。“第四次化疗过程中,小康的状态似乎没有多不好,可是后来的检查却显示他原本已经越来越好的指标完全‘变了’,也就是说又‘还原’了。”在医生的建议和家属的同意下,于康随后又接受了第五次化疗,可情况依旧没有好转。“最后两次化疗小康就像一直在‘鬼门关’摇摆,我们深怕一不留神他迈进去了。”
“跪求”医生予希望,父亲“献髓”
“第五次化疗结束后,医生也跟我们作了长谈,说小康的情况实在不容乐观,让我们有个心理准备。当时我就给医生跪下了,不管多难、多险,为了小康能有活命的希望,我们都要试啊。”面对于青和奚娟坚决的态度,医生告诉他们,经过多番会诊及研究,于康已不再适合做化疗治疗。“医生说可以试一试CAR-T治疗,但是依照小康的身体情况,能否支撑下来确实很难说。”
一边是“化疗引‘复发’实在难以为继”,一边是“新治疗方法有生的希望”,于青和奚娟自然选择后者。
接受CAR-T治疗后,于康的状态一度吓得于青夫妇怀疑自己是否做错了选择。“差不多有十天左右的时间,小康一直高烧,每天都烧到四十度以上退不下去,还一个劲地说胡话。”于青和奚娟丝毫不敢大意地守着儿子。或许是夫妻俩的坚持和儿子的坚强共同起了作用,最终CAR-T治疗奏效了。
“CAR-T治疗见效后,原本定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就提上了日程。”由于实在等不了中华骨髓库(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配型,于青决定自己给儿子捐献。“我和儿子配型是半相合,其实不是最理想的,那我们没办法了,等不起。”2019年1月15日,于康正式进仓;30日,于康接受了父亲于康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小康的状态还好,检查结果也比较理想,接下来就是定期的复诊,按时吃药,我们希望后面的路越来越顺吧。”于青说,虽然移植后于康的身体一直很虚,甚至连上楼梯也要靠他背着,但幸好医院的检查结果还是可以的,这也让他和妻子能够暂时缓一缓紧绷了数百天的心绪。
“大爱”呵护凝动力,温暖支撑
由于于康病情复杂且治疗几经波折,从2017年11月至今,一家人为他的治疗已经倾尽所能。“积蓄用光了,亲戚朋友能给的给了,能借的也借遍了,弟弟甚至还卖了房子把钱借我。可是小康从查出病来一直到现在,我们总共花了差不多有300多万,外面欠的钱可想而知。”于青说,自己和妻子奚娟原本都是普通的打工族,辛苦了半辈子才把儿子拉扯成人且小有积蓄,可自从儿子查出病到苏州治疗后,不仅每天花费巨大,夫妻俩还因为要照顾儿子而无法工作完全没了收入来源。“十几个月只出不进,要不是有大家帮忙支撑,我们这个三口之家恐怕早就绝望了。”
在考虑到于康一家因为其看病治疗花尽积蓄、负债累累,且于康父母也放弃工作,家庭几乎无收入来源后,皇塘镇民政部门为于康办理了低保。而市慈善总会在获悉于康患病治疗的情况后,经核查,确定其符合慈善总会相关救助条件,经申请、审核、公示和审批等程序,决定给予于康10万元的救助金。
“我们怎么也想不到镇政府和市里、慈善总会会给我们这么大的帮助,说实话,若不是家里发生这样的事,我确实不敢想自己家能被这样关注。”于青说,从没期待过的来源于社会的大爱,已经成为支撑一家人继续努力的动力,而不管接下来日子有多难,他们都将更坚强地走下去。“我现在没法出去干活,就在家照顾小康和料理家里的事情,他妈妈已经出去打工了,未来再难,我们总会带着大家的关心和支持往前走。”
(应本人要求,文中主人公一家为化名。)
记者 尹媛 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