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尽了自己的本分”

核心提示: 前巷村委会副主任朱益民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场景,17年来每天都会发生,“说起王金新,前巷村五星组的村民都非常熟悉,他的孝顺人尽皆知。”

本报记者 旦平 通讯员 丹北宣

图为王金新正在喂母亲喝水。

记者 束旦平 摄

“嘀铃铃,嘀铃铃。”王金新裤袋里的蓝牙铃铛响了,他急忙把手上的活放下,跑到另一个房间里,俯下身子,轻声说道:“妈,你是要喝水了吧。”看到老人轻轻地点了点头,他立马拿起旁边带有吸管的水杯,摇起病床,慢慢地喂给老人。等到老人点头示意,王金新拿起纸巾擦了擦老人的嘴角,摇下了病床,又给老人盖好被子,这才放心离开去继续做事。

前巷村委会副主任朱益民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场景,17年来每天都会发生,“说起王金新,前巷村五星组的村民都非常熟悉,他的孝顺人尽皆知。”

王金新今年54岁,弟弟一早去世,给他留下了一个痴呆的侄子,父亲去世的时候,母亲又突患中风。父亲弥留之际拉着王金新的手,交代他一定要把这个家照顾好。王金新当时郑重地对父亲承诺:“我一定会把妈和侄子都照顾好!”一句普通的承诺,想要做好,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一开始,王金新母亲中风后只是瘫痪在床,去年5月份老人不幸再次中风。“这次中风特别严重,大小便基本不能自理,也不会说话了,照顾起来难度很大。”王金新说,他特意从网上买了一个无线蓝牙装置,母亲只要稍微动一动手指,口袋里的接收器就会响起,就知道她有需要了。除此之外,他还时不时跑到母亲跟前看看。老人不能久坐久卧,否则就会生褥疮,然而一个人弄不动老人,王金新只能天天等妻子下班后,和妻子一起给老母亲擦洗身子。

长期的瘫痪会造成肌肉僵硬和萎缩,王金新为此去学了按摩。如今,王金新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给瘫痪在床的母亲翻身、按摩、洗脸、洗脚、擦身体、清理大小便等。由于母亲吃不了发硬的食物,王金新经常做各种各样的稀粥和汤面,一口一口地慢慢喂给老母亲。由于王金新无微不至的细心照顾,老人一直没有生褥疮,这让医生都感到惊奇。

王金新怕老母亲再次出事,特意在母亲的房间里安放了一张床,晚上陪着老人,一来方便照顾,二来也可以和老人聊聊天、解解闷。随着年事渐高,加上身体不好,老人的脾气变得很急躁,有时一件小事不如意,还会发脾气摔东西。“也会有些委屈,偷偷抹过眼泪,但从没怨过。我能理解,毕竟她年纪大了,身体有病,有些压抑的情绪不能排解,作为身边仅有的亲人,她也只能对我发发脾气,不会是成心的。”王金新总是这样安慰自己。

王金新的弟弟去世了,弟媳妇再婚后居住在后巷,侄子因为痴呆住在街上不便,也为了防止在街上走失,所以一直靠着王金新居住在前巷村五星王福村。侄子今年26岁,但是智力始终停留在一岁左右,不会说话,有时候还会随地大小便,王金新则随时随地要给他处理,还要防止走失。

妈妈瘫痪在床,侄子又是这样的情况,王金新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放弃了一切业余爱好活动,几十年外出游玩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村里有人曾问他:“这么多年天天如此,你累不累?”王金新是这么回答的:“尊敬老人、爱护孩子,我只是尽到了一个家庭中流砥柱应尽的本分,做了我们这个年纪应该做的事。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照顾他们一天,这也是一个男人的担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王金新的孝心,他对老母亲无微不至地伺候是具体式、细节化的孝道,激荡起每个人内心深处饱含的那种落叶护根的真情。多年来,王金新被评为丹北镇前巷村文明标兵,2019年3月又被评为“丹阳好人”,他对侄子和老母亲十几年的照顾已转化成一种榜样的力量。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