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乡土乡情

核心提示: 4月22日上午,我市书城成功举办了石胜华《丹阳读本》首发仪式,此书系丹阳历史文化集大成者,更为丹阳人民了解丹阳、认识丹阳提供了优秀范本,是丹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要事、喜事。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乡土乡情

——评石胜华著《丹阳读本》

刘奇

 

4月22日上午,我市书城成功举办了石胜华《丹阳读本》首发仪式,此书系丹阳历史文化集大成者,更为丹阳人民了解丹阳、认识丹阳提供了优秀范本,是丹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要事、喜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化形态,两者之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对《丹阳读本》而言,如单从历史文化层面而言,似乎并不足以涵盖包囊其全部价值。在面对“爬坡过坎、滚石上山”严峻形势、高质量发展的“丹阳困局”面前,广大文艺工作者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该把握住什么节点契机,从而使之在聚力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其应有地位与贡献?石胜华的《丹阳读本》给了我们一点启示、一份答案。

留住各类人才,离不开乡土乡情的纽带。“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习近平就曾多次提到“乡愁”。在完全竞争开放的市场条件下,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要求人才工作必须转型。而当前,专用及通用人才的高流动性和周边地区人才竞争的白热化态势,留住驱动创新发展的各类人才,不仅需要我们形成政策的比较优势,更应把乡土乡情为核心的“乡愁”作为纽带,推动外流的本土人才重新回归,更好地投入丹阳高质量发展大潮之中。作为一个城市而言,固有的特色文化是凝聚起这份“乡愁”的根与魂。《丹阳读本》承载着丹阳千年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语言里闪耀着往日的荣光,汇集着故土之中辈出的英才。石胜华正是将这份乡愁的情愫,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书写下去、传播开来,教育更多的莘莘学子,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来回馈家乡的养育之恩,把这种乡土的情感纽带,转化为推动丹阳金凤集栖、人才荟萃的发展链接。

做强文化产业,离不开乡土乡情的纽带。从生存型到发展型,从发展型到享受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向新层次、新阶段,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化生活已不再是吃饱穿暖的简单物质要求,而是对于教育、文化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大中小城市生活消费趋同性、可替代性不断增强的情况,文化艺术消费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彰显。数年前的“齐梁故里”之争,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深刻发掘区域文化品牌,在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引领和驱动县域相关产业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丹阳读本》是总结我市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宝库,是对我市历史文化深层次内涵的全面总结凝练,这为汲取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闪光点、契合点提供了重要参考,使我们能在抢占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高地上,做到早研究、早谋划、早落实,把乡土乡情的纽带,转化为文化强市、驱动发展的基础链接。

推动和谐稳定,离不开乡土乡情的纽带。县域特色传统文化与教化价值是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这不仅表现在我们在乡土乡情所具有的信仰、道德,更表现在所保存的习俗、所形成的品格及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上。数千年来所形成丹阳乡土乡情和传统历史文化故事,不断强化着丹阳人的行为规范,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内化为行为准则。在面对快速转型期的信任缺失和社会矛盾多发,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是我们定分止争、维护稳定的根本保障,但我们也应正视乡土乡情和传统教化价值,这一重要补充。《丹阳读本》书写的是故事、讲的是传统,但蕴含的却是治理之道、和谐之道,如从德育教化层面去看待这本著作的话,相信我们一定会从中获取更多的启迪与智慧。“德不孤、必有邻”,以《读本》为对照,修身齐家、恪守传统、凝聚乡情,必能更好地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能更好地彰显“至诚、至精、创新、图强”的丹阳精神,使之成为“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的和谐社会。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