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束旦平 通讯员 丹北宣
近年来,为了强化农村矛盾风险集中领域的精细化管理,丹北镇提出争创“四无一优”村,即围绕争创无信访、无违法用地、无违章建筑、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环境优美镇目标,专门制定了考核管理制度,年终对全镇22个村(居)统一考核,以制度化将精细化管理责任落实到底,切实筑牢矛盾化解的“第一线责任”。在“四无一优”村创建中,姚家弄村凭借扎实过硬的举措,考核得分位居全镇前列。
姚家弄村是丹北镇的经济大村,企业众多,外来人口众多,这给村级管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但这个村却连续多年在“四无一优”考核中名列前茅,且26年来一直是“零上访村”,其奥秘何在?
如果让姚家弄村党委书记王国青谈谈村里几十年的矛盾纠纷,他的回答往往就七个字:“有的,但都能解决”。
“像征用土地,现在和过去征收标准不一样,有人就会提出按照现在的征收标准来补偿。”王国青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征收标准大约1万元/亩,2010年后的征收标准是大致在5~6万元/亩,遇到这种情况,他都会第一时间亲自上门给这些人讲解政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或者,把这些人请到办公室里,有什么矛盾诉求当面说,避免矛盾的扩大。“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面对面交谈时,这些人的火气至少会少一半,再谈的时候,就会顺利很多。”王国青笑着告诉记者,这些都是自己几十年来处理矛盾的经验,村干部首先要学法、懂法,坚持依法调解。另外,作为村里的一把手,在处理群众矛盾纠纷中要坚持以事实说话,不偏不倚,做到公平、公正。
村里第17小组有两户人家因为一条小路旁栽种的树木妨碍了交通而起争执,互相给对方添麻烦。“不管什么原因,道路首先要通起来。我当时听说后,就去挨个做思想工作。”王国青告诉记者,很多问题的扩大化,都是因为村里一把手书记的不重视,老百姓有怨言说你两句,你也不要记在心里,下次有事再找你的时候,要更加热情地为他服务。这样一些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根本形不成信访事件。
对于村里的违章建筑和违法用地,王国青介绍,他们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村里组成巡查组每月开展巡查,发现违章建筑及时与城管部门联系进行拆除。“去年10月,村干部在巡查中发现第11小组附近的空地上有人搭建废品收集站,立即联系城管部门进行拆除。”王国青告诉记者,对于那些大型违章建筑无土地证的,他们坚决予以查处。
在每个月巡视村里有无违章建筑的同时,村干部每月至少6次走进企业,与企业签订安全责任书,叮嘱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抓好企业安全生产是最重要的事情。”王国青介绍,他们聘请了11位环境卫生员,每人分管两个小组的环境卫生,每天六点准时上班,七点半到村委会报告各自负责小组的环境卫生情况,定点定人定位定卡,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平安、祥和、富裕,一直是王国青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为改善村容村貌,近年来,村里对全村范围内的所有道路进行了硬化,先后修建了老年活动中心和健身广场,方便村民们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此外,村委会和村里企业还共同抚养了4名孤儿,每年都会送上慰问金,给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生活补助,对村里大病患者实行救助补贴,一系列惠民举措得到了村民的拥护,他们称赞王国青是老百姓的贴心人、暖心人。
对群众的认可,王国青既欣慰又有压力。“我们要有长远的打算,通过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招商引资等举措,继续发展壮大村级经济,让老百姓长期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王国青坦言,村党组织书记是一个良心工作,碰到问题不能绕道走,要多为老百姓考虑,把集体的事情、老百姓的事情当成自己家的事情来办,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最终实现村强民富,百姓安居乐业。
【编后】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是几次突击行动就能形成的,关键是把功夫下在平时,不断堵塞漏洞、补齐短板,消除隐患。无论是抓安全生产,还是矛盾化解,重在预防,要在事件出现苗头性倾向时及时发现、妥善化解;要下好“绣花功夫”,确保群众生活的“微痛点”及时疏解、不再扩散,只有从工作细节处、纠纷源头处防微杜渐,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