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专项活动现场。
记者 溢真 摄
本报讯(记者 溢真 通讯员 蒋素芳 朱彤)维生素片、红曲片、羊奶粉……我市一些老年人的家中往往会有这些五花八门的保健品。有一位市民曾向记者介绍,常有各种推销电话打来,邀请她婆婆参加各种讲座。婆婆身体不好,会让她陪着去,到了现场她阻止婆婆买保健品,一次两次还好,时间久了,都快和婆婆反目成仇了。“我的一个朋友,还是高级知识分子呢,家里也是买了一堆堆不知哪里来的保健品。”“我阿姨家有整整两大柜保健品,不知道啥时能吃完呢。”……许多市民也纷纷通过丹阳新闻网、微信留言来吐槽。
为了“鱼饵”掉入“网鱼”陷阱
江苏万善律师事务所眭花琴律师表示,老年人在购买保健品时很容易陷入不理性的大额消费。“有些老人陷入销售商精心设置的骗局中,往往追悔莫及。”她讲了一些案例,比如有市民买了数万元的保健品,但商家让其将支付款项打到另一商家的账户上。后来该市民觉得有问题,向司法部门主张商家退还所有款项。由于该市民没有向该商家付款的记录,最终无法主张两者的买卖关系。眭花琴表示,市民购买保健品一定要小心这样的套路,很可能是销售方精心设局,会使维权的周期和风险加长、加大,很可能血本无归。眭花琴认为,所有免费午餐都暗含代价,大额购买保健品一定要做功课,可以到市场上去了解一下价格,不要盲目消费。
我市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士表示,从今年“3·15”和以往接到的投诉来看,多数集中于效果不明显和价格虚高方面。该人士介绍,许多销售公司在介绍产品时,会宣称某款产品对心脑、肝肾等都有效果。夸大疗效是最常见的手段,消费者要懂得,保健品是没有治病功能的。老年人也要学会识别保健品骗局,最常见的骗局就是免费陷阱和温情麻痹。最好不要碰这些“免费午餐”,否则有些人会因面子上过不去而购买。同时一些销售人员会经常打电话问候或上门拜访,甚至会用帮老人捶背、洗脚等手段来打动老人。有时还会雇所谓的专家、学者来增加产品的权威性。附赠诱惑、存钱销售、回报承诺、品牌误导、假称公益也是一些保健品销售常用的手段。眭花琴律师提醒,一些销售公司也很精明,早早用各种方法套出老人的退休工资数额、子女是否在身边等了解老人的消费能力,要注意对个人信息的保密。
专项行动治理“保健”市场乱象
市场监管局3月14日召集我市广电集团、丹阳日报社、丹阳翼网3家主要媒体围绕“保健”市场乱象百日专项行动开展广告监管与媒体自律约谈会。会上,市场监管局市场科与法规科工作人员列举我市多起群众举报类、职业打假类的广告违法案例和日常监管中发现的系列问题,以案说法,要求媒体针对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等各类违法违规广告发布行为进行自查自纠,核查清理存在虚假宣传及欺骗、误导消费者的问题广告;履行广告发布审查职责,在广告发布前查验相关广告证明文件、核实广告内容,确保广告真实、合法;定时发布消费警示,主动作为,引导正确舆论。下一步市场监管局还将突出重点传统媒体、重要互联网媒介广告抽查监测,配合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专项监测,围绕重大活动、重要节日开展重点监测,发现线索,快速处置;加大重点虚假违法广告案件督办力度,定期曝光典型案件,发挥震慑作用。
市消委会支招
在选购保健品时要认清“蓝帽子”标识,正规的保健品都会在产品外包装盒上标有天蓝色、形如帽子的标志。如何选购正规、安全的保健品?方法一:登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产品批准文号,如果没有查询到记录,建议慎重购买。方法二:选择正确购买渠道,并仔细查看保健品包装上的内容。正规保健品包装上都会印有清晰且完整的配料表和营养元素计量,而非正规保健品的配料表简单粗糙,印有夸张的产品功能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