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驹
七十年前,丹阳解放时,新成立了丹阳县人民文化馆,接管了国民党政权“民众教育馆”。文化馆名称的前面也像大部分新机构一样,都冠以“人民”两字,其含义是它是人民的机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1953年,省政府又决定将文化馆的边旁“舍”字改为“食”字,一直按以上规范沿用至今。其含义是文化馆是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的阵地。
丹阳刚解放时,有三项艰巨而又非常迫切的中心工作:一、巩固新政权,肃清明的或潜伏在暗处的伪“党、政、军、宪、特”;二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安定人心;三是牢固建立无产阶级党的意识形态阵地。刚解放时,群众思想极不稳定,左右摇摆,急需予以引导和纠正。在以上三大中心工作中,第一项主要是公安、政法部门的职责;第二项是财经部门的任务;第三项就落实到宣传文化部门。在县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和具体部署下,它属于新成立的人民文化馆的职能,这是当年历史变革的需要。
省政府当年对文化馆的编制是很充足的,它分为特等、甲、乙、丙等四等。当年镇江专员公署下辖丹阳、句容、扬中、丹徒、江宁、溧水、高淳、金坛、武进、溧阳、宜兴和改为县级市的镇江市共十二个县市。根据经济发展和人口划定等级。武进为特等县,编制11人;丹阳是甲等县,编制9人;金坛、句容为乙等,在编7人;扬中为丙等,在编5人。当时,丹阳县政府民政、人事、财政、教育、工商、建设等科室,编制不足三十人。教育科(局)也只有科长王引、人事兼教育陆志勤、社教徐希哲、会计黄××,编制共4名,不足文化馆一半。县政府也只比文化馆多三分之二。以上可见当年党和政府对政治思想文化宣传及意识形态阵地的极度重视。文化馆的宣传器材,如稀缺的收音机、幻灯机都是由省直拨下来的。文化馆全体9名在编人员刚解放时,就有包括馆长在内9名、政治可靠、有专业文艺特长的共青团员,年龄平均二十一岁左右。我当年也是团员,毕业于南京栖霞师范,音乐、舞蹈、钢琴、绘画、书写美术字等也较擅长,虚龄不足18岁。分配到丹阳文化馆的,还有镇江师范、无锡洛社师范、正则艺校的毕业生。
我们不辱使命,立足基层,开展工作。在县委宣传部和城区党委政府的布署和协助下,在下辖三个镇(东南、西门、北门)的全部新成立的居委会里,建立了“时政读报组”和“黑板报宣传组”。读报内容以《新华日报》和新华通讯社发行的时事内容《活叶文选》为主。大家边读、边学、边论,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学习时间为每天早上8:30至10:00,共一个半小时。我分工在东南镇片区,每天轮流去一个居委会走访。“黑板报宣传组”,以有文化专长的、政治清楚的成员组成。内容由文化馆统一发放给各居委会,文化馆每晚将收听的中央广播电台时事新闻,一字不漏地记录和校对、油印后,在第二天凌晨,钉在馆舍大门上。由各居委会黑板报抄写员领取后,回到各居委会认真抄在黑板上,再派专人抬出去,安放在临近的要道路口,供上早班或早上去努读阿婀的群众阅览。由于新闻时间节点比报纸快,非常受群众欢迎。
解放初期,各个以县为单位的大会较频繁。如县“三级干部”、“镇压反革命”动员、“抗美援朝”动员、“三反”、“五反”运员、《婚姻法》贯彻动员、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等。各类型的大会召开时,都形成了在场内进行宣传的模式。除书写醒目的红底白字横幅外,场内四壁和进口处,都需书写竖幅。内容由宣传部提供,或由我们选好内容经宣传部审查后书写。竖幅尺寸很大,白底红字,字体以美术字为主,字数每条100字左右,按同类型的会议,次次更换。这个任务,每次都由我去书写,大家共同校对和悬挂,这都是我们日常宣传工作的一部份。
馆内工作分三大块:时政宣传、文化娱乐、识字教育,但分类不分岗,每项工作一齐上。日常工作有图书阅览、宣传广播、幻灯放映、扫盲教育、文物管理、体育健身、组建职工和居民业余剧团等。做到“群众文化群众办,群众出钱群众玩。”1952年,我馆去苏州接收我县公办的第一个锡剧团,我和几位馆员先后曾任该团的政治指导员。农村群众文化更是我馆的重点工作,各区成立公办娱乐部(文化站前身),村村有业余剧团,经常开展文体活动和组织演出。每年元旦、春节前,由县财政拨款,文化馆主办了全县业余剧团骨干培训班,每区代表10名至20名左右。除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外,业务上以技能、表演、化妆等科目为主,废除“摹表”戏,一律按剧本演出。
随着国家形势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馆的业务内容也有了变化和调整。图书借阅扩充、广播活动、体育赛事、文物保护利用、新闻统一发稿宣传、专业剧团派员进驻、扫盲教育、幻灯放映队组织等。后来,文化馆内剥离,组建了县级图书馆、文博馆、广播站、电影队(公司)、体育场(馆)、报社、职工学校,扩建分设了锡剧团、越剧团、丹剧团等,其专业化进一步做大做强,进一步繁荣了丹阳文化生活。文化馆也开启了新的征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