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小汤
“丹阳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记忆里的很多地方都不知不觉变了模样。”一位网友这样感叹。其实,丹阳市区有许多保留至今的老事物,它们像一位位无言的见证者,无论是住在市区的丹阳人还是逢年过节便喜欢“上街”的乡镇丹阳人,都可以寻找到很多和它们有关的记忆。
两座石板桥,标记经典“上街之路”
如今,无论是开发区还是各个乡镇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购物地点,但很多丹阳人记忆中都有“上街买东西”的经历,这个概念里的“街”,很大程度上指的是从新市口到贤桥头,也可以再延伸到南门。这条经典商业线路上,有两座堪称地标的古石桥:通泰桥(俗称麻巷门桥)和开泰桥(俗称南门大桥、草堰桥)。
人来人往的通泰桥是市中心独特的风景线,从明朝万历年间到近现代,丹阳人都从这里过河。就算有些百姓不记得它的大名“通泰桥”,也绝不可能不知道“麻巷门桥”,若是约定见面地点,也会说“在亭子那里见”。近日桥畔公路大修封路,因缘际会,古桥又成了人们来往河两边的首选道路之一。和煦的春日阳光里,人们倚在亭子和桥沿的栏杆上观望着各种大型机械忙碌地工作,城市的新与旧在此时此地奇妙交汇。
整修后的南门大街与南门码头失去了石板路附带的旧时气息,多了一些整洁感与现代感。古朴雄伟的开泰桥还是在原地守护着这一方水韵,让人很容易便联想到往日人声鼎沸的码头与发达的漕运。如今,这一带成为了丹阳老饕心中珍藏的深夜食堂,各种地道的美食就藏在梧桐掩映的巷子里。
丹阳的变化,这些树木记得
2012年,我们就在丹阳新闻网上向网友们征集过丹阳的古树名木,那些树木大多位于各个乡镇。其实市区也存在不少见证了历史的树木。
市民广场的东北角有一棵三百多年树龄的皂荚树,至今仍然生机勃勃,就像天地石刻园内因为村民的建议而原地保护的百年榉树一样,这棵高大的皂荚树也在轰轰烈烈的城市改造中被悉心保留,成为新市貌中的老元素。2008年,树畔的玻璃幕墙反光严重,导致皂荚古树的部分枝叶受伤,热心市民很快就联系到相关部门,建筑改造后,古树的枝条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古树的珍爱,反映的是丹阳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与认同。
记忆中,丹阳城区的主干道两侧有很多高大行道树,后来道路拓宽,很多路段的树都被移走,但阜阳路原丹棉厂门前的一排法国梧桐还在,最粗的一棵树围已接近3米。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这批几乎和丹棉同时出现的树木可以说见证了这条路、这个企业的兴衰。如今,改造一新的河畔绿地与拔地而起的新楼盘隔着道路对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止,但总有一些事物,承载着我们的记忆。
一座牌坊,一条老街,一种味道
老西门,新城楼,美观的建筑已经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但它身后的古路、古桥、古牌坊还依稀留有旧时的痕迹。从熙熙攘攘的新民西路拐进三思路,时间的流逝仿佛慢了下来,在路口品尝一下丹阳人心中最棒的臭豆腐,从三思桥坑洼的石板桥面上俯观内城河,路过夹杂着西洋风格的城西救火会遗址(警钟楼),再向西拐入老西门大街,不久就可以见到正仪石牌坊。在这片老城区,我们可以一瞥古丹阳“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场景。
“先有丁巷村,后有丹阳城”,如今西门丁巷村慢慢步入历史,随着西门城楼的修建完成,西门大街的改造也是大势所趋。身处这不断变化的时代,读者们不妨和记者一样,选一个时间漫游这些老丹阳人生活的地方,留下自己的一份记录吧。
市区的大街小巷,由千万个丹阳人塑造,也给了每个丹阳人记忆。现代化建设是美好生活的保障,而这些充满城市记忆的事物若被科学地保护和利用,则会成为丹阳人文化血脉的一部分。
人们在通泰桥上观看改造情况
改造中的公路与通泰桥
开泰桥
初春,市民广场东北角的古皂荚树又萌发了新芽
阜阳路原丹棉厂前的法国梧桐
三思路上的三思桥在古代,这是去往县衙的必经之路
老西门大街上的正仪石牌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