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病痛困扰的奶奶有放不下的牵挂

核心提示: 如果不是珥陵镇护国村大沈甲村的同村人,初见64岁的黄娟娥,并不会觉得她与同龄人的农妇有何不同,都是标志性的被太阳晒黑的皮肤和粗糙的双手。虽说是种田的好手,但随着家中土地的流转,能干的黄娟娥很快便将自己的“主战场”由农田转移到了家中,一个人挑起了家中所有的家务,把一家老小照顾得很好。

本报记者 尹媛

如果不是珥陵镇护国村大沈甲村的同村人,初见64岁的黄娟娥,并不会觉得她与同龄人的农妇有何不同,都是标志性的被太阳晒黑的皮肤和粗糙的双手。虽说是种田的好手,但随着家中土地的流转,能干的黄娟娥很快便将自己的“主战场”由农田转移到了家中,一个人挑起了家中所有的家务,把一家老小照顾得很好。

“除了化疗后刚回来的时候,实在起不了身,其余时候家里的洗衣做饭打扫样样都是我包的。”将记者带回家中的那天上午,黄娟娥因为到村口带路而错过了老伴沈云良出门的时间,回到家中后,她熟练地收拾了老伴吃剩的早餐。而后,黄娟娥始终面带着笑容讲述了这些年家中的不易,可即便声音哽咽、眼眶通红,她脸上的笑意也从未散尽……

“憨儿子”结缘“俏儿媳”,家中添了“小天使”

黄娟娥在家排行第二,却从小挑起了家中各种重担。“虽然我上面还有个姐姐,可她身子弱,做不了苦力,爸妈身体也不行,所以我从小就操心家里的各种事,出门干体力活也是我,在最小的弟弟眼里,我就像妈妈一样。”直到后来遇到沈云良,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后,黄娟娥才渐渐觉得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

沈云良是有些手艺的瓦工,黄娟娥又是田间、家里的好手能手,两人的小日子渐渐富足了起来,并如愿盖起了自己的房子。而儿子沈炎斌的出生,更让两人多了奋斗的动力。“虽然在外人看来,我们的儿子炎斌憨憨的,脑子不灵光,但他的老实本分却让我们很安心。”沈炎斌到适婚年龄后,有热心人牵了红线,看着儿子欢喜,黄娟娥和沈云良便应允了两人的婚事。

“虽然儿媳是外地人,比炎斌还要大上几岁,但我们还是尊重了他们的意愿,在两人领证后也新装修了房子、办了酒。”虽然婚后小两口难免有些小摩擦,但一家人的日子过得也算安宁幸福。很快,儿子儿媳为家中“添了喜”,黄娟娥和沈云良几乎乐得合不拢嘴。“儿媳怀孕后检查时,我们才知道她先前有过流产,但还好并未对身子有太大影响。尽管心里对儿媳隐瞒从前的事有些不痛快,但毕竟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也没有追问追究。”数月后,孙女健健康康地出生了,一家人给她取名小霞。

“习惯性”易怒难安宁,归乡再回“不见人”

小霞的到来,让这个五口之家多了很多的欢声笑语。然而,黄娟娥老两口却慢慢发现儿媳有些“习惯性”易怒。“不知道是她性格就如此,还是生了孩子后脾气有了变化,经常在家里因为一点点事情就发火。”黄娟娥说,由于儿子沈炎斌并不擅长言辞,常常都是儿媳在一边暴跳如雷、儿子却涨红着脸偶尔应对几句。

即便公婆并不刁难责骂,即便丈夫几乎言听计从,但家里的不安宁依旧不定时“上演”。“有时候是为钱,可炎斌每个月只拿200元零花钱,其余都给了她,她还是不满足;有时候就为一丁点儿小事,没有达到她的要求,她就开始发火了。从吵架、动手,到后来演变成动不动就带着小霞‘离家出走’,好几天不回家。”黄娟娥说,从小霞出生到5岁,家里安安宁宁的日子屈指可数,但为了一家人的齐齐整整,她和老伴总是劝儿子多忍忍、多让让。

在小霞上幼儿园后的第一个暑假,儿媳突然和黄娟娥说,想带着女儿回家乡看看。由于沈炎斌未能请到长假,黄娟娥只能嘱咐儿媳带着孙女在路上小心些。两个月后,儿媳带着孙女回来了,可没两天,却留下一句“我要出去打工、闯事业”便独自一人出了家门。从此以后,不论黄娟娥和沈炎斌如何打电话联系,儿媳都没有再回过家。

一纸离婚证书“止损”,一家四口安度日

从一开始想妈妈、问妈妈,到后来不再问、不再提,甚至拒绝承认自己有妈妈,黄娟娥深知孙女心里逐渐积累起来的“恨”。“五六岁的年纪,正是依赖妈妈的时候,可是小霞却没有妈妈陪着。上学了、生病了,她能依靠、撒娇的只有我,只有爸爸和爷爷,或许对她妈妈的‘恨意’就是在一次次失望中堆起来的吧。”黄娟娥说,虽然小霞也曾经哭过闹过,但随着年龄增长,她越来越懂事,也再不愿提及妈妈,反而对奶奶越来越依赖。

尽管一家人缺了“一角”,但短暂的不适应后,黄娟娥却觉得家里似乎安宁了不少。“从前有儿媳在,吵吵闹闹几乎每天不停,后来她走了,我们四个倒是和和气气安生得很。”

2018年,儿媳离开的第六个年头。11月,黄娟娥突然接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电话。“是小霞妈妈打来的,她说想回来和炎斌把婚离了,毕竟已经过去这么长时间了,她不想再继续伤害他了。”放下电话的黄娟娥出奇的平静,她将原话转告给了儿子。而沈炎斌也没有出现妻子“失联”第一年时那样的失魂落魄,他听完了母亲的转述,默默地点了点头。

而后,沈炎斌的离婚手续办得很顺利。由于对方并没有要抚养权,小霞自然还是留在了爷爷奶奶和爸爸身边,一家四口的日子愈加平淡而幸福。

诊断“最多活五个月”,不言弃延续希望

尽管给不了小霞锦衣玉食,但爷爷奶奶和爸爸却尽最大努力把最好的都给了她。“小霞其实挺聪明的,可是学习上难免遇上些不会的,我和她爷爷、爸爸又教不了,所以为了让她能跟上,我们还出钱给她补课。平常的吃穿上,我们也都尽可能给她最好的,虽然她妈妈不管她了,可她还是我们的宝。”

黄娟娥原本以为自己和老伴、儿子接下来就只为孙女而活了,可她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竟成了他们的“包袱”。

去年5月,咳嗽多日的黄娟娥知道继续硬撑也好不了,于是去村卫生室配了药,后又挂了一周水,结果仍不见好。在镇卫生院做了检查后,医生要求黄娟娥立即去市里医院做检查。看着医生严肃的表情,心内生疑的黄娟娥没敢耽搁,当即便赶到三院做了全套检查。“结果医生告诉我,说我得了肺癌,双肺都有肿瘤,最多再活五个月。”黄娟娥说,当时听到医生这么说,自己怎么也不能相信,直到几天后在上海中山医院面对着专家,她也接受了这一事实。“专家倒没说我还能活多久的话,但他也说我双肺都有肿瘤,做不了手术了,只能保守治疗。”考虑到上海治疗成本太高,黄娟娥带着专家“印度药和中药配合着吃”的建议回到了家中。“那个印度药可贵了,6000元一瓶,一瓶只能吃一个月不到,中药一个月也要2000元左右,但医生说了,吃药虽然比做化疗贵,但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吃药副作用小。”黄娟娥照着医生的意思,坚持了大半年。

乐观奶奶自勉自强,要为孙女活下去

黄娟娥坚持“印度药和中药配合着吃”,复查结果也给了她惊喜。“医生说我的肿瘤小了很多,说明这样的治疗方案对我很有效。”只是,当黄娟娥吃完第12瓶“印度药”后,医生建议她换一种药继续吃。“可能是我的用药量太大了,医生说我不能再继续吃原来的药了,否则对身体会有更大的坏处。他建议我换另一种药服用,可那种药一个疗程就要80000元,这是我无论如何也负担不起的。”

从确诊肺癌,到赴上海检查、定期配药,一年不到的时间,黄娟娥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更是欠下了一大笔外债。“现在已经花了十七八万了,因为绝大部分都是配药花去的,根本没法报销,所以我真是把家里掏空了。如今医生还让我换药吃,家里哪里还负担得起。后来看我情况实在困难,医生就说,实在不行那我还是接受化疗吧。”从1月底至今,黄娟娥已经做了两次化疗,即将做第三次化疗,虽然这种治疗方式让她感觉“生不如死”,可她却并不想放弃。“之前我问过小霞,如果奶奶不好了、活不了了怎么办,你跟妈妈去生活好不好?因为她妈妈之前也有打过电话给老师、给我们,说想见见小霞、和小霞说说话。可是小霞却哭着抱着我说,我没有妈妈了,我不能没有奶奶,我生病、读书、长大都是奶奶陪着,我不要离开奶奶。”

黄娟娥说,除去化疗的费用,她如今每月吃中药还要花费1600多元,孙女每月补课的费用也不少,这些全由儿子的工资支撑。“炎斌在企业上班,一个月工资3000元左右。老伴元良年纪大了,身体也不怎么好,瓦工的活每月也做不了几天。现在家里所有的开销基本全靠儿子,确实很难。”虽然嘴上说着难,可黄娟娥的脸上始终挂着笑意,她说,孙女就是自己最大的支撑,不管前面的路多难走,她还是要给孙女做个榜样,笑着面对。

o_1d5mh1blv754p8euei1dk9o9vi

黄娟娥翻看自己的治疗单据。

o_1d5mh1blvahs1vs2atn1qgjhuh

黄娟娥的部分治疗单据。

o_1d5mh1blvc5t1q6qmel1qcm1p2dj

黄娟娥和老伴的早餐。

o_1d5mh1blvjnadv3l5d1g761pa6g

对于黄娟娥来说,孙女的奖状是家中最好的装饰。

记者 尹媛 摄

如若有爱心人士愿意帮助黄娟娥支撑治疗、资助小霞后续教育,可与本报爱心热线86983110联系。

责任编辑:周娜
相关阅读: 病痛 奶奶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