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再生资源办、推行分类积分卡……小区垃圾分类实施情况不乐观
垃圾分类,提高市民意识仍是一道“坎”
本报记者 王国禹 通讯员 颜琳
图为环卫部门在海会新村进行再生资源实物宣传。记者 王国禹 摄
“去年以来,市城管部门为了让广大市民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不仅在小区、大街小巷投放分类垃圾收集设施,而且还经常走进社区,积极宣传相关知识,对此我们也是全力支持和配合,毕竟环境变好了,受益最大的还是我们居民!”近日,环卫部门再生资源办来到海会新村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在现场,说起政府部门大力推行垃圾分类的做法,市民周大伯连连称赞。
记者采访获悉,近年来,我市大力倡导垃圾分类理念,治理工作稳中有进,城区已配备了垃圾分类投放容器。那么,如今垃圾分类实施情况怎么样?4日,本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多数市民仍缺乏垃圾分类意识
记者调查获悉,环卫部门虽然在街头巷尾、居民小区设置了不少分类垃圾投放容器,但是大部分市民仍旧不知道如何使用,更不清楚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垃圾有毒有害、哪些垃圾不可回收。
“我只知道将垃圾投进垃圾箱,至于如何分类,我就不清楚了。”4日上午,在接受采访时,家住水云东村的蒋女士坦言。在新民中路四牌楼附近,记者看到,新型分类垃圾箱内的垃圾各种各样,水果皮、饮料瓶、灯管等垃圾混杂在一起,简直就是“大杂烩”。
在水关路某灯具店前的分类垃圾箱前,记者观察了5分钟,前后有3位店主出来投放垃圾,他们都没有将垃圾进行分类,而是全部直接丢进垃圾箱。其中一位店主告诉记者,他看到新型垃圾箱上标注着“可回收”和“其它垃圾”的字样,但具体哪些垃圾属于“可回收”,哪些垃圾属于“其它垃圾”,他还真不太清楚。
“说实话,感觉分类投放垃圾比较麻烦,再说这方面的意识也不是太强。”家住兴隆苑的周女士坦言,在单位上班时,产生的垃圾会由专门的保洁员进行分类,她耳濡目染后,也学会了主动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但是在家里或者走在街头,她就很少想起要这样做了。
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分类垃圾箱内的垃圾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既有可回收垃圾也有不可回收垃圾,这一点记者也从环卫工人处得到证实。一些环卫工人表示,他们在清理垃圾箱的时候,很少发现垃圾有正确投放的,市民多为随手一扔。
小区垃圾分类实施情况不乐观
记者走访发现,在各个居民小区之间,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也大有不同。家住新香草苑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她住的小区垃圾分类做得不错,除了设置分类垃圾箱,还专门开辟了回收沙发、桌椅和玻璃等废旧垃圾的场地,另外也设置了回收旧衣物的投放箱。“平时,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和物管人员经常会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告知大家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教大家对生活垃圾进行正确分类。”陈女士告诉记者。
而在附近另一小区,由于缺乏宣传,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明显不强。该小区居民曾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平时根本不会想到要将各种垃圾进行分类,都是一起扔进垃圾箱。
明明都设置了分类垃圾箱,可为什么垃圾分类实施起来存在差异呢?采访中,有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表示,目前问题的关键是大部分居民都缺乏垃圾分类意识。其实,垃圾分类需要人人参与,改变投放垃圾的习惯并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养成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难在一两年内就收到成效。
城管部门多举措推进垃圾分类治理工作
“如果广大市民都能自觉做到分类投放垃圾,那肯定会对垃圾的收集和处理起到简化程序和提高效率的作用。毕竟垃圾分类,是城市发展的要求和方向。”环卫部门有关负责人说,垃圾分类不仅能使再生资源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更重要的是引导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打造一个更加健康绿色的居住环境。该负责人还介绍,现在街头巷尾都设置了分类垃圾箱,一些小区也在逐步增加分类垃圾箱的数量。环卫部门希望通过分类垃圾箱的设置,提醒市民自觉分类投放垃圾。今后,他们也会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走进公园、走进社区、走进学校等,通过不断地宣传,逐步提高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记者从环卫部门还了解到,去年以来,我市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稳中有进,为了让市民更快更好地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加快垃圾分类的步伐,环卫部门还成立了再生资源办,专门上门收集可回收垃圾,便于市民更便捷地将再生资源变废为宝,同时,城管部门还实行了垃圾分类积分卡兑换,市民可在小区物业公司或社区登记姓名、住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然后由垃圾分类办统一办理。市垃圾分类办将在各小区设置可回收物收集点,市民携带可回收物到收集点进行积分兑换,垃圾分类积分卡积分可在市区和开发区大统华超市使用。据介绍,可回收物收集体系具体分为四步:第一步,居民在家中把可回收垃圾分类好;第二步,工作人员定时定点上门收集;第三步,工作人员分类称重,各类可回收物按市场价回收单价自动结算,记录在积分卡内;最后一步,居民凭分类卡可在合作超市进行消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