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小勤
珥陵上岸的白猴有着几百年的文化历史,是一种集武术、杂技于一体的民间文化活动,也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农村文化活动。
白猴也叫猴拳,区域内一年一度的会灯民间又称猴灯。白猴分为沿山猴和出洞猴两种,每类大小猴都分别由青壮年和有胆识的十几岁男童扮演,旧时在珥陵、云林西部区域尤其出名。可与施甲大村的刀棍马叉、上庄的罗汉、千口的秧歌、旺巷的大刀媲美,深受旧时村民们喜爱。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元宵节或庙社约灯,白猴都会频繁出村表演。在那缺乏文化生活的旧农村年代,一度也给村人带来喜庆欢乐,在吉祥如意、和谐安康中过一太平年。
白猴组建于民国初年,那年代习武成风,村人就跟风行乐,于是村中老一辈史金肖、史汉照发动村中青壮年及孩童二三十余人组织一支群体性的白猴表演队,后由史锁海、史正军传承延续,并聘请外来专业玩白猴的师傅作白猴动作指导,传授技术,演练各种猴拳。在白猴活动项目中,有台角猴、串角猴、扛猴、地猴和鲤鱼跳龙门等。竖蜻蜓、打桩倒立、翻跟头、玩鱼叉都是白猴拳中的基本套路。
每年秋收秋种结束后,乘着冬闲辰光之机,白猴头儿就会发起排练,白天在村中大场中练习,晚上或雨雪天就集中在公堂屋内练习。每日只要锣鼓声响起,村里男女老幼都会到集中点聚在一起观看亲人们排练,给村里增添了一番热闹景象,村人们在观看时会带来阵阵喝采声,鼓励亲人学好演好,给村里争光。
白猴训练是刻苦的,师傅管得很严,既要掌握技术要领,又要做到专心一致、一丝不苟。
每年的元宵、庙会约定,白猴头儿率先积极准备,首先到一个村上选定场地,锣鼓声响,村人会扶老搀幼搬凳前来观看,待有白猴队中专人舞棍入场,一边表演,一边促使观者定位坐定,然后按锣鼓打闹顺序表演。玩白猴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台猴、扛猴、罗汉猴是整个白猴中重要的表演节目。如台猴分平台猴、高台猴。平台猴即在一张八仙方桌或几张平放的桌上做各猴的动作,翻、跃、跳。高台猴是从一张八仙桌开始表演,然后一张一张八仙桌叠起增加难度,最高上五张桌,玩猴者要在上翻跃,做出各种惊险动作。最难的是演串角猴。扮演者做高难度动作,从底下向上窜跳翻跃,到最高层平面处翻跟头,有前翻、侧翻、后翻,具有一定的高空危险性,稍不留神失手,轻者断骨,重则丧命。高台动作完成后,还要从上而下,像蛇游一样,在一张张八仙桌空间内窜跳,做台角猴的表演动作。据在世老人们说,领头的特别关照要小心谨慎,力求完美、不出事。
白猴表演注重统一着装,穿衣开脸,上下身穿一身黄布衣裤,头扎两角猴结。腰系红绸条,脚穿软底平靴。表演时要与锣鼓合拍,每个动作要落在鼓点上。白猴表演到最后压轴的罗汉猴时切叠罗汉,其表演动作基本与叠罗汉表演一样,内容相似,拿三拿七称之作三作七。先有一位高大壮汉扮演猴者出场,打桩站立、肩上站着双脚叉开的小猴,大猴两臂还各吊着两只小猴,在紧密锣鼓声中,围场子转圈亮相,展示扮大猴者的扎实功底,博得掌声不断。然后群猴上场叠罗汉。即有四大猴做底层猴,俗称打桩,站立成圆型,四人双手相互搭肩,头靠一起,站要像塔稳如泰山。上第二层者也是四人,双手相互紧扣站底层之上。上第三层猴是三人,站二层之上,算最上层,同样是双手紧扣,然后由保护人从底部上一小猴童,扮童子,随着锣鼓声做出“拜观音”,合掌、劈叉、开四门等造型,既惊险,又刺激,此时锣鼓声、鼓掌喝彩声响彻云霄,观众久久不愿离开。
上岸白猴兴盛之时,也正是民间年间习武鼎盛时期,白猴阵容大,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余人,他的活动经费来自各祠堂公田,或由乡绅名人捐资,队员们都是自愿参加,忙时务农,闲时排练,每到新春佳节、庙会约灯展示白猴技艺。白猴表演排序与众灯会不同,尽管表演好看,地方屈指可算,但在社会灯中排序,被安排在龙灯后面,连秧歌、荡湖船都排在白猴前面。民间有“演猴者似物生”之说,猴属畜生类,上不了大雅之堂。
上庄白猴在民间文化活动中,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前后,约存80余年才失传,村中老辈说到白猴之事无不留恋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