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潇
“说起来就住在一栋楼里,见面也不认识,但我们却是微信好友。”昨日,家住国信嘉源小区的陈女士告诉记者,“没想到楼上楼下的邻居竟然是交流了一年多的微信好友。”
如今,为了增强业主之间的联系,很多小区都组建了微信群。去年,陈女士受邀加入了自家小区的微信群。“想着要和小区的居民多沟通交流,所以我在群里经常发言,并且还交了几个聊得来的朋友。”陈女士告诉记者,其中一位群友加她为微信好友,经常和她探讨与小孩教育有关的问题,两人也有很多共同话题,“同为孩子的母亲,聊了大概有一年多,很是投机,但也只是微友关系,见面并不认识。”
最近,社区组织了一场活动,很多业主都带着孩子参加了。通过和其中一位家长聊天,陈女士才得知这位居民正是她在微信上交流了很久的一位微友。“更巧的是,她竟然就和我住在同一栋楼,我住8楼,她住3楼。因为这位微信好友平时不在微信朋友圈发自己的照片,也没有备注楼栋、楼层,所以根本对不上号,要不是参加社区的活动,也不会认识。”
陈女士告诉记者,她在镇江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平时在家的时间较少,更没有时间参加社会活动,也很少去小区其他业主家串门。“现在的新小区,大家没什么重要的事情,也不会串门,而且现在一些人还有一种防备心理,比较排斥陌生人,之前我去楼下邻居家串门就被拒之门外了。”陈女士说,“其实我内心还是很希望多认识一些朋友,但却因为工作关系和之前的碰壁,所以也就再没有去串门了。”
对于陈女士所说微信上交流了一年,没想到却是邻居的情况,家住海会新村小区的居民储凤青表示很不理解。
储凤青今年82岁,是该小区最早的一批网格长,为小区居民服务已经30年。“我们老了,不怎么会用微信这些社交软件,居民家里有什么事,我们都直接上门,相互间很熟悉,小区里大家相处得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关系很好。”储凤青说。
那为什么如今新小区的居民大多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兴隆苑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陈女士这样的情况在新小区较为普遍,但在老小区就较为少见。“现在新小区的居民有什么事基本上都是找物业,小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很少;老小区的居民除了找网格长外,平时有什么事情,大家经常商量,居民交流较多。”该工作人员说,“现在的新小区,虽然总体来说挺和谐,但是像陈女士所说的,住在一栋楼里很久,但依旧只是网友关系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前段时间,两位居民到社区来办事,经过交流,双方才知道都住在一栋楼里,但在这之前,他俩在同一个微信群里差不多有一年了。”末了,兴隆苑社区工作人员表示,针对像陈女士这样的新小区居民,社区将在今后组织更多的活动,让居民之间能熟悉起来,融洽相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