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斌
升级改造前的丹阳火车站
本文作者(左一)和同事在丹阳火车站工作时的老照片
近年来,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9月21日,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开跑,四个半小时,让莽莽燕山与滚滚黄浦江近若比邻。未来,高铁时速有望达到400~600公里。
我认识一位“复兴号”的乘务员小刘,她说一想到“车在林中驰,人在画中飞”就感到自豪。2010年沪宁城际铁路丹阳站开通。2011年京沪高铁丹阳北站运营。一个县级市一下子拥有3个火车站,如同三把钥匙打开了丹阳的大门,加快了丹阳经济发展速度。高铁给我们带来了繁荣、便捷,更多的是美丽和希望。
当我站立在长长的高铁线路旁,凝望着闪着银光的两条“平行线”时,看到了时代的变化……这就是高铁的美丽和梦想的实现。
1972年我进入丹阳站,开始了铁路职业生涯。据历史记载,丹阳站初建于1907年。1938年7月1日夜,我新四军一支队二团一营在丹阳火车站的配合和支持下,袭击了6公里外的新丰站,取得了“新丰大捷”,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1949年4月23日丹阳解放。5月23日,陈毅在丹阳总前委签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第一号令,5月25日和26日,陈毅和邓小平相继率总前委和华东局机关干部在丹凤北路坐火车离开丹阳抵达上海。丹凤北路老站旧址现有多间平房,保存较好,还有市民居住。
当时的丹阳站车少,简陋、寒酸。车站四周不是农田就是鸭子塘,显得很荒凉。只有当高大的火车头喷着浓烟,红色的钢铁巨轮伴随着轰鸣声向车站“滚”来时,旅客的欢呼声才让车站有了人气和热闹。那时客车是绿色的,车站也是绿色的,那一抹绿是中国铁路的基色,沉稳内敛,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观。
从前,身边的同学、朋友为了买到一张火车票,四处找人帮忙,能上车就是幸事,哪里还顾得上讲究乘车环境和舒适性。“人山人海”在人们的脑海中成了春运的代名词。列车因为人多到站不开门是常事,需下车的旅客于是打开车窗跳车,险情迭出。车下的旅客见车窗打开就争先恐后地把车窗当门朝里爬,窗玻璃经常被挤破,又无法及时更换,车开时刺骨的寒风灌进飞驶的车厢,将旅客冻得受不了。笔者曾亲眼目睹过一趟客车的列车员,面对蜂拥上车的旅客说:“你们都要抢,抢着上火葬场啊!”当有旅客表示反对时,她竟又说:“你们都要快、快,要快就乘飞机去!”这一番话简直把旅客呛得喘不过气来。这主要是当时的火车运力差、速度慢的因素,旅客过分抢着上火车,安全因素得不到保障。当然,乘务人员的说话方式的确有待改进。
丹阳站历史上也出现过一次人为因素和因设备条件造成的旅客集体漏乘事故。那是一个赤日炎炎的下午5时半,我去站里准备接晚班。原本旅客较少的时间段里却异常的人满为患。难道又是列车晚点了?带着疑问的我18时正准时接班时被告知:因为上班人员疏忽和设备原因,造成南京开往上海的503次慢车丹阳站下客后又开走了,而车站上百来号旅客一个也没上车,这是铁路上天大的新闻和耻辱。上级部门知道后紧急下令,派一台蒸汽机车加挂一节大棚车,由丹阳站的两名责任客运员吕宝济和周同庚手提马灯把怨言满腹的旅客一个个地送往陵口、吕城、奔牛等站。我时常思忖:什么时候中国治理好铁路中国就有希望了。
速度引爆激情,运力点燃梦想。每天天不亮,不载客的确认车像闪电一样划过高铁线路,“安全天使”用它的微笑确认高铁线路的平安。2018年2月1日,经过三次变迁的新丹阳站正式启用,这是一个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客站,以其特有的齐梁故里风韵矗立着笑迎五洲宾客,成为丹阳的新坐标。新站与高铁城际站互联互通,新建进出站通道与城际站相连,人们可以同时从南北广场进站乘坐高铁动车或普速列车,非常安全和便利。
现在人们再也不用排队买票,不要抢着上车,车上也不拥挤了,并把安全、温馨的高铁作为出行的首选,其中的变化不言而喻。丹阳高铁起步、奔跑、超越的全过程,我经历着、体验着、见证着,也就有了许多与众不同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