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川
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导墅供销社工作人员为农民修理喷雾器和自行车。
王成川 摄
商业与人民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城乡商业在经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更加凸现,为消费者提供了价格公正、货真价实的优良营销环境。
半个世纪以来,我市的城乡商业经过分分合合,主要由商业局、供销合作社两块构成。商业局主要负责城区市场计划工业品和生猪、蔬菜食品的组织、收购、调运、保管、供应,农村计划工业品的组织、调拨、分配以及饮食服务行业网点的布局。其具体职能由下属的中百、五化交、副食品(糖烟酒)、食品、水产、蔬菜、饮食服务七大公司和酱醋厂、食品厂承担。
供销合作社其主要责任是全县农副业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各种中小农具的组织、调运、保管、计划分配,适时供应;对全县农业主产的蚕茧、棉花、蔴类、蓖麻籽等农副产品,以及全县城乡所有各种废旧物资的收购,并按上级要求分别调拔给各有关工厂作生产原料。计划工业品除了大部分乡镇供销社从县商业系统公司采购调运外,靠近常州的皇塘、导士、蒋墅、里庄、吕城、运河、陵口、折柳、珥陵、横塘十个乡镇供销社必须从常州市商业系统公司采购调运,从常州进货的供销社花色品种要比丹阳多得多。供销合作社的具体职能由其下属的农业生产资料、棉蔴、土产杂品、废旧物资回收等公司和轧花剥绒厂承担。
计划经济是商品紧缺、货源匮乏情况下实施的一种商品分配供应制度,不管是商业、供销分开还是合并在一起,其商品都是货真价实,让人放心。因从上到下都实行了一条严格的商品定价、审核、互查的监督管理制度。从县物价局、商业局、供销合作社到下属的所有公司、工厂、基层供销社,各门市网点、柜台都设有专职和兼职的物质员,各类商品都有明确的进销差价标准:一般大众商品进销差价都在百分之八到十二之间,文化学习类小商品百分之十六左右,饮食业百分之二十五上下,农业生产资料类商品仅有百分之三到五,收购的农副产品则按上级规定的各类手续费统一验收后结算。全县主管局、社还组织所属单位物价员开展不定期的互查、抽查,如有违反价格政策现象,发现一起,严查到底,公开通报,绝不姑息,以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严格的商品价格制度,确保了商品货真价实、买卖公平。
蔬菜是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蔬菜公司承担县城居民的蔬菜供应重任,在协调安排好城区周边蔬菜大队的种植供应计划的情况下,每到夏季伏缺、年前菜少前就到外地落实调进大批冬瓜、土豆等易运输保管的蔬菜,低价投放到市场,平抑了市场菜价,大大缓解了菜源不足的难题。食品公司也及早与各乡镇食品收购站衔接好生猪的收购、上调任务,确保猪肉计划供应,货源不脱销。那时被人们称为“三大件”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更是奇缺,而这几大件又是青年人结婚时梦寐以求的物品,由于僧多粥少,每到吉日前期,手持各种证明、介绍信找中百公司业务经理王庚龙批手表、缝纫机和找五化交公司业务经理王双年批自行车的人络绎不绝,能用结婚证批到三大件中的一件就是很幸运的事。逢年过节排队等候副食品(糖烟酒)公司业务经理王舒和批大前门香烟、封缸酒以及紧俏的红白糖以及找食品公司业务经理刘正南批猪肉和内脏的人也来往不断。这些掌管商品批供权的干部找的人多,批到的满脸笑意,批不到的怨声叹气,好在这些干部都能妥善应付,一般都会像敲糖佬一样多少给来者洒点杨柳水,不会让求批者空手而回。而在平时,金鸡饭店、丹阳饭店等红锅、白案师傅面前端着各种菜盒抄菜的熟人也是大有人在,都想多得到点菜,多加点油水。就是卖猪肉的、炸油条的、卖蔬菜的、卖汤圆的营业员走到街上,都有很多人主动上前打招呼,比有些当干部的还吃香。因为在那个食不裹腹的年代,人们总想从他们手中多买到一些食品。如家里有人在商业部门工作就感觉面上很光彩,很多在工矿企业上班的工人也想尽办法想调到商业系统来当个营业员。
那时想买上一条全毛毛毯也是件非常难办到的事,很多人家只能用纱线织衣穿,冬季一般用旧棉衣裤、卫生衣裤保暖,穿上毛线衣裤过冬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而很多乡镇供销社常把上面分配来的“三大件”和封缸酒、大前门香烟拿到木材、毛竹产区福建、安微、浙江等地换回一些竹木原料,用来加工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中小农具,分配安排到各生产大队,千方百计当好当地农业生产的后勤部。每当棉茧收购季节前,有收购任务的乡镇供销社就培训好收购员,准备好收棉茧所需的棉包、茧竹篮、烘收茧设施,一旦开秤收购,社内人员全力以赴,起早摸黑地干,为方便社员出售,还提供免费休息场所、茶水、毛巾和防暑降温药品,让社员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化肥、农药等笨重计划物资早早就调运储备在仓库,在使用前就分配到各生产大队,以方便农民适时田间施用。冬季来临时,各乡镇供销社还组织人员到村里义务为社员补缸、补碗,送货下乡。那时的乡镇供销社掌管着人们的生活、生产资料计划商品的供应,服务又处处便农,故在社员心目中的印象非常深。因而有“六所七所(营业所、邮电所、粮管所等)不如修来一个供销社实惠”之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商业供销已合并为商业局,我在局里负责计划统计工作。那时镇江地区包含镇江市、武进县、宜兴县、丹阳县、溧阳县、金坛县、句容县、溧水县、高淳县、丹徒县、扬中县共十一个市县,地区每个季度集中汇审各地商业购、销、存计划商品和金额的情况,那时丹阳商品销售总额仅在百万人口的武进之下,与宜兴县不相上下,比溧阳、金坛高出许多。地区主管该项工作的同志还很有人情味,和诸如物价、财会、副业、商政等会议一样,一季度汇审定在扬中,让大家尝尝江鲜刀鱼、河豚;二季度安排到宜兴看看善卷洞、张公洞;三季度放到溧阳,把当地供给点刚上市的板栗给大家尝尝;四季度设在溧水或高淳,以方便大家买到些当地的鱼虾特产;当然到我们丹阳就批给封缸酒让与会者品品了。
当年的城乡商业在计划经济年代对稳定,在方便城乡人民吃穿用品的购买、促进农副业生产发展、保证商品价格公道、杜绝假冒伪劣商品侵害消费者利益等方面,发挥了其它行业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当时的城乡经济持续稳步递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