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丹阳籍文学家吴淑

核心提示: 丹阳吴氏是吴季札四房吴子玉的直系后裔。吴国灭亡后,吴季札的家族成员或隐居山林,或逃亡异乡,惟独四房吴子玉一支固守家园,奉祀季子庙,世代族居延陵,繁衍生息。

石头

吴淑注释的《事类赋》

吴淑(947-1002),字正仪,江苏丹阳人,宋代文学家。

丹阳吴氏是吴季札四房吴子玉的直系后裔。吴国灭亡后,吴季札的家族成员或隐居山林,或逃亡异乡,惟独四房吴子玉一支固守家园,奉祀季子庙,世代族居延陵,繁衍生息。

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江南地区初期以吴国最强。吴国的建立者杨行密,注重招募流亡者,奖励农桑,使江淮一带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吴国的统治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一部分,吴季札的封地延陵,时称润州(今镇江市)丹阳,就在吴国辖境内。此时丹阳吴季札的后裔中,出现了一位大才子吴文正。吴文正爱书如命,勤奋好学,终成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他出仕吴国朝廷,官至太子中允,把丹阳吴氏带进了官宦之门,大大提高了吴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在读书好学家风的熏陶下,吴文正的儿子吴淑成为名闻遐迩的大文豪,三个孙子都高中进士,古老的延陵吴氏再度辉煌。

吴淑自幼才华出众,聪慧敏捷,善写文章,很快成为同代人中的佼佼者。吴国共历4主,36年,而后被李昪篡位,建国南唐。吴淑在南唐官至校书郎直内史。当时以写文章名重江左的两个文豪韩熙载、潘佑都非常器重他。自此之后,在治学研经的过程中,凡有不明白的文句,或者难于用准确语言表述的地方,他们都去找吴淑共同研究,让吴淑阐释。三人教学相长,很快便成为知己。由于才华出众,吴淑被著名文学家、文字学家、官至吏部尚书的徐铉招为女婿。

不久,南唐灭亡,纳入了大宋王朝的版图。作为亡国之臣的吴淑,顷刻间便陷入了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中。由于长期得不到重用,家境每况愈下,吴淑只好通过关系举荐,被待遇优厚的学士院录用,经试用,授予大理评事,协助大理寺卿等共同处置决断疑狱之事。他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博得了宋太宗赵光义的青睐,成为北宋王朝的一名要员。由于吴淑知识渊博,又是文章大家,于是参加了著名的北宋三大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的预修工作。一天,宋太宗在便殿召见吴淑和当朝两位太学者吕文仲、杜镐,让他们共同释读一篇古碑文。吴淑释读得流畅通俗、浅显易懂,给宋太宗留下深刻的印象。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朝廷决定在崇文院中堂建秘阁,收藏管理珍贵的珍本书籍、古画墨迹等。秘阁初建,吴淑即以著作佐郎之职担任第一届秘阁校理,不久被提升为正七品的水部员外郎,掌管水道政令、河渠整修用舟、械、物料等。

宋代帝王都十分喜欢古琴,宫廷中设有琴待诏。太宗皇帝曾别出心裁,客串了一回乐器改革家,给古琴多加了两弦,即将七弦增为九弦,名九弦琴,又造五弦阮,并“别造新谱三十七卷”,命琴待诏朱文济、蔡裔给大臣演奏。由此,吴淑作《九弦琴五弦阮颂》一文,献于太宗皇帝,太宗“赏其学问优博”。之后,他又作《事类赋》百篇呈献太宗,太宗诏令他做出注释。于是,他又将这百篇文章逐句解释,注明出处,分注成30卷。

《事类赋》分专题搜辑典故和资料,是一种适应当时科举考试需要的类书。它的出现,标志着宋初文坛重学风气的形成。这是宋人在文学上另辟蹊径的一种表现。《事类赋》表现出强烈的文学创作意识,非一般类书可比拟,其慧眼独具的学术见识也为普通类书不及,用赋的形式来撰修类书,吴淑首开其例。书中的百篇赋是韵文,均押韵,因而可从音韵学和诗律学的角度来研究它,考察宋初用韵情况。

至道二年(996),吴淑预修《太宗实录》。《实录》是皇帝在位期间的编年大事记,一般每一位皇帝死后由其继任者敕令大臣撰修。宋太宗在位已过二十年,时间久远,故先预修。预修不仅可防止资料丢失,而且有利于一些军国大事的查考。不久,吴淑又升任职方员外郎,为从六品官。职方属兵部,掌管天下图籍,各地物产民俗等。

北宋时期,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兴起并不断南侵,于是皇帝下诏征询防御敌人的策略。吴淑官职低,不在皇帝征求意见的大臣之列,但他忧国忧民,关注国事,向朝廷提出了用古代车战法御敌的意见。在火药已用于军事的情况下,仍然提出用古车战法,自然有些迂腐,但皇上还是下诏嘉奖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

吴淑性情纯正,不仅学识高雅,博大精深,文章典雅俊美,而且为人善良忠厚,常怀仁爱之心。当年,北宋军队包围建业(今南京),被困在城中的人缺乏食物,很多人由此丧命。与吴淑同街居住的同宗一家人,除两个小女儿幸存下来,其余全被饿死,吴淑收养了这两个小女孩,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抚养她们。当她们长大后,吴淑又为她们准备嫁妆,知道此事的人都称赞吴淑的侠义心肠。

吴淑是个大学问家,文章典雅,善书法,尤工篆、籀。著有《说文字义》《江淮异人录》《秘阁闲谈》《事类赋》《异僧记》《炼师传》等。其《江淮异人录》全书共2卷,书中所写人物多是术士、侠客、道流,他们仗义行侠,且有神奇的本领。这部专记异人怪事的专集,对后世侠义小说有一定影响。吴淑的《茶赋》写于文赋尚未形成的北宋初期,通篇以骈语为主,句式注重对偶,辞藻崇尚典丽,展现了北宋重学识、长议论等的文学特色。通篇三百多字竟用了十六则典故。除了铺陈典故,赋中还列举了当时流行的35种名茶(或茶名),既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文献资料,又反映出茶事在北宋初期的兴盛状况。他与李昉等人编撰大型类书《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辑录古代史料丰富,许多珍贵史料赖此以存。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