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洋节”,不过也罢

核心提示: 今年的圣诞节,街上、商店里、酒店里,没有了往年圣诞节的热闹。

本报特约评论员 秦曼村

今年的圣诞节,街上、商店里、酒店里,没有了往年圣诞节的热闹。还记得前几年,一到圣诞节,商场、饭店的大门上金童玉女一夜的工夫就成了白胡子老爷爷,女服务员头上长出了鹿角,男服务员头顶戴上了小红帽,每个角落里都循环着“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好一番热闹景象,圣诞树、圣诞老人、金色铃铛、大蝴蝶结应有尽有。看到一段文字中说:就在城市里的人们欢天喜地忙活的时候,有人在郊区的山林中发现了与节日气氛极不和谐的一幕,很多松树遭到了砍伐,有的只剩下了树根,而树根都有成人手腕粗细了,大大小小的树枝散落山坡上。城里的圣诞树批发商们,你们的树是从哪里来的?商店、家里摆放了圣诞树的人们,你知道圣诞树是从哪里来的吗?消费本身是没有过错的,朋友聚会也不可或缺,但是,为了过一个“洋节”,为了迎合商家的炒作,而去砍伐那些才长了几年的松树就太过头了,用松树的眼泪,用山林的呜咽来换取人类的笑声,代价太大,得不偿失。这样的“洋节”不过也罢。

有些人觉得虽然西方许多节日的立意很不错,也是我们表达感情的一个很好的契机,但是中国的很多节日也同样具有非常积极向上的内涵,并且更符合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某些价值观。为什么现在“洋节”受热捧而我们自己的节日却受冷遇呢?这其中的原因还要考虑到商业资本,看到其在节日的宣传、氛围的营造等方面起到的推动作用。或许传统节日有时让你烦恼,但“洋节”的火热现象背后必然隐藏着西方节日独特的优势。作为舶来品,“洋节”在中国的传播范围几乎仅限于青年一代,这便意味着,父母那一代几乎是不过这些节日的,所以不需要“回家”。其实,我们应当反思“洋节”在国内的“泛滥”,不仅仅是西洋文化的传播所致,还在于许多刻意渲染“洋节”的人本身对“洋节”的理解仅仅是该节日的中国词面的理解,忽视了这些节日的重要内涵。这样的“洋节”不过也罢。

人类大多数节日都有其存在的正面价值,但崇洋媚外地过“洋节”,失去的恰恰是其“正面丰富内涵”,丢失的是祖国传统的价值观和优良民族传统。我们应当重塑中华文明,大力传播中华文明,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重视对祖国传统节日的宣导,让每个人都能积极行动起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我们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必将增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