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骏 本报通讯员 孙倩
图为垃圾分类进社区,工作人员向居民宣传讲解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
记者 马骏 摄
近段时间以来,从学校到家庭,从街头巷尾到居民小区,整个丹阳都在参与一场有关城市文明的绿色行动——垃圾分类。
“妈妈,苹果核应该扔进贴有橙色标签的垃圾桶里,塑料袋应该扔进贴有绿色标签的垃圾桶里。”在接孩子放学回家的途中,家住太阳城小区的李芬将吃完的苹果放进塑料袋里,顺手扔进了小区一个垃圾桶内,而这一幕,恰好被8岁的女儿看在眼中。在女儿的“指挥下”,李芬将塑料袋与苹果核分拣开来,重新分类投放到对应的垃圾桶中。
自今年11月以来,“垃圾分类”成了丹阳人热议的话题之一。市城管局与社区工作人员一道走进社区,对垃圾分类进行宣传。以往只能在街头看到的分类式垃圾桶如今也进入了居民小区。
“过去在家里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家里一共三个垃圾桶,厨房一个,卫生间一个,客厅一个,一旦有了垃圾,不管是瓜皮果壳还是废旧电池,哪个垃圾桶离得近就扔在哪个垃圾桶里面。”李芬说,“但现在,女儿成了家中垃圾分类的‘指导员’,这对我们家长来说是个新挑战。”李芬说,孩子在学校里接受到了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教育宣传,“我也是从女儿那里才知道,原来纽扣电池和普通的5号7号电池不一样,纽扣电池属于有害垃圾,而5号7号电池则属于其它垃圾,不过,由于不少人将5号7号电池和厨余垃圾一起丢,这时候,它们就成了有害垃圾了。”李芬表示,自己从孩子身上学到了垃圾分类的知识,而像她这样的家长并不止一个。
实际上,大多数市民对于“垃圾分类”并不陌生,而颜色不一的垃圾桶也早就出现在街头巷尾。不过,长期以来,这些用以区分不同种类垃圾的分类式垃圾桶并没有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在这些分类式垃圾桶前,大多数人丢垃圾都只是随机选择一个。
在太阳城社区的一处角落,四个分类式垃圾桶并排摆放着。记者看到,午后时分,环卫工人在收垃圾时却将四个垃圾桶内的垃圾全都倒在了一起。这位环卫工人表示,自己知道这些是分类式垃圾桶,但实际上这些垃圾桶投入使用后,大多数居民并没有进行过分类投放,而是随机地投放垃圾,“要真正实现垃圾分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源头开始做起,从人们随手丢弃的一张纸开始实行分类投放,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这位环卫工人说道。一些社区居民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自己有垃圾分类的概念,但具体该怎么分却一直没搞清楚。“那些颜色各异的垃圾桶早就出现了,但没人告诉我家中的垃圾该怎么分类,我也只能随便丢了,只当是多了几个垃圾桶。”一位老大爷说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居民认为,在垃圾分类这项工作中,“软件”迟迟没能跟上“硬件”的步调,这是症结所在,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一直没有到位,这导致分类式垃圾桶长期以来都成了摆设,陷入十分尴尬的处境。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走进社区,走进了居民家中,让人们对于垃圾分类有了一定的了解。
“宣传力度还是挺大的。”太阳城社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1月的时候是城管进社区,当时在小区里拉横幅,发放宣传材料,工作人员还专门为居民进行了讲解。到了这个月,社区工作人员做了很多标签,对社区内各个居民小区的垃圾桶进行标识分类。为了让更多居民了解到相关知识,我们接下来还准备挨家挨户上门进行宣传工作。”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垃圾分类应该从源头做起,而源头便是居民们的习惯。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仅靠在垃圾桶上贴标签难以轻易改变居民多年以来的生活习惯,只有不断地普及知识,让垃圾分类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行。毕竟,对社区里很多人来说,垃圾具体该如何分类,仍有难点,“尤其是在‘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的区分上,不少居民还是经常会搞错,这就需要我们社区工作人员为大家不断进行科普和讲解。”
“我一直没想到,垃圾分类能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还能变废为宝,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太阳城社区一位居民表示,自己如今在家中已经开始了垃圾分类工作,“其实,按照社区提出的,将垃圾分成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以及其它垃圾还是挺简单的,我们家现在除了垃圾桶外还准备了两个垃圾袋,专门放置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这两个垃圾袋不会每天丢,而每天的厨余垃圾则和往常一样,扔进标有‘其它垃圾’的垃圾桶内就可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