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如何走出效益提高好路子?
——看我市两位家庭农场主的增收秘诀
图为志南家庭农场负责人在包装大米
记者 也平 摄
志南家庭农场:稻鸭共作富硒稻米产加销“一条龙”,亩净利润2000元
在延陵镇宝林村,只要向村民提到“稻鸭共作富硒米”,他们都会热情地向你介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志南家庭农场。昨天上午,当记者来到志南家庭农场探访时,农场主蒋须俊正在库房里为加工的一批新米进行真空包装。当记者询问今年效益如何时,蒋须俊乐不可支地说:“今年我的‘延林牌’绿色稻鸭富硒米依靠自己的机器进行加工,再向市场出售,亩产值已经突破了4000元大关,怎么样,是不是比单纯地卖稻谷效益高多了?”
据了解,志南家庭农场是我市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之一,今年共承包了180亩土地,其中100亩用来种植稻鸭共作富硒米,品种涵盖“香软玉”和“南粳5055”两个大类。蒋须俊告诉记者,他是从2014年开始在全市率先引种稻鸭共作富硒稻米的,经过这几年的尝试,现在种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一般来说,实施稻鸭共作的稻田产量要低于传统种植方式,不过今年水稻灌浆期天气好,稻鸭共作的水稻产量超过了900斤/亩,可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丰收年了。”蒋须俊说道。
提到自家稻米的特点,蒋须俊笑着介绍道:“我这稻米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含硒元素,营养价值高,二是水稻生长期内基本不使用农药,全靠勤劳的鸭子对害虫进行捕食,是真正的绿色食品。”他说,近两年全国都在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这稻鸭共作正是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最好的体现。“稻鸭共作,既省去了化学农药,还起到了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疏松土壤的作用。而且富硒的水稻品质优,在市场上也更能卖出好的价钱。”
近几年,由于利润空间被压缩,很多种粮大户面临着种粮效益低下的问题,而说起自己的挣钱门路,蒋须俊表示他已经小有心得。“原先我也是和传统种粮大户一样,直接卖稻谷,头几年效益还算可以。不过由于现在种粮成本高,粮食收购价低,只靠卖稻谷很难挣到钱了,我就想到了对稻米进行加工,通过延长产业链来掌控销售价格。”蒋须俊告诉记者,今年他仍然尝试卖了4万多斤的稻谷,成交价在1.35~1.42元/斤左右,细算下来每亩只能赚100元,而他加工后包装好的“延林牌”稻鸭共作富硒米成交价却达到了10元/斤。从10月底开始收割算起,短短1个多月,精制的富硒米就卖出去了近7000斤,亩净利润达到了2000元左右。而且,很多丹阳以及镇江地区的企事业单位指名要他的稻鸭共作富硒米,这也让他备有受宠若惊之感。
“虽然我这稻鸭共作富硒米定位高端市场,但这么高的销量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我通过加工进行销售的正确性,让我坚定了继续做好优质稻米加工的决心。当然,这对于打响自己的品牌也很有好处,说白了以后肯定不愁卖啦!”蒋须俊告诉记者,由于今年他只选择了60%~70%的稻谷自己进行加工,就有如此高的效益,明年自然打算加工更多。并且,除了向稻米加工要效益外,他还要继续拓宽销售渠道,争取线上线下全打通,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销售路子来!
90后女孩甘当“农二代”:规模化经营、对接大企业,让其稻米销售供不应求
每年水稻收获、小麦播种的季节,在陵口镇文正家庭农场,一个年轻的女孩正熟练地驾驶着收割机进行水稻的收割工作,她就是陈芸,一个90后的年轻“农二代”。相貌清秀的她与农民这个职业显得格格不入,只有那手上厚厚的老茧能让我们相信,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28岁的陈芸从事农业已经有10年了,“我上学的时候觉得父亲非常辛苦,虽然我是一个女孩子,也是一个90后,但我从不认为90后在农业生产方面就不行,我想帮助父亲共同管理农田。”2012年,文正农场种植的亩数达到了200多亩,在家中“兼职”的陈芸感受到了家中农活的繁重和父亲劳作的艰辛,于是她萌生了辞职回家种田的想法。
陈芸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对农村就有着不一般的情感。那时候,村上承包土地的大户很少,青壮年们更是离乡背井、外出打工,只有老人们种着两三亩地,但经常关注农业政策动态的陈芸始终相信农业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她认为农业机械化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于是陈芸毅然辞职回家,但资金成了陈芸返乡创业的第一道难关,前期投入大、收入回报慢是农业创业项目的鲜明特点,农机、农具需要固定投入,请人用工随时要流动资金。就在资金缺乏的焦头烂额之际,陈芸向银行机构和亲朋好友寻求支持,并利用这一笔钱购置了烘干机设备,建设了陵口镇上最早的烘干厂房。“我在学校中学习的是机械专业,对于家中农机具的使用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因此对于家中农机具的购置从来都是不含糊的。”通过参加农机操作和新技术培训,陈芸在学习中不断实践,现在对于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基本上是驾轻就熟,就连简单的维修工作也完全能上手。
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陈芸慢慢地开始对农业规模经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自己的想法和新知识付诸于农业生产,帮助父亲从一开始200亩的小规模经营拓展到了如今1000多亩的规模化经营,不仅效益翻番,管理起来也更加如鱼得水。“有了女儿的支持,我的工作量一下子就少了很多,女儿到底年轻,学什么都快。”父亲陈文正笑称,“在种植的某些方面,我都要听女儿的‘吩咐’了。”如今的陈芸不仅是父亲最得意的助手,更是撑起农场半边天的女主人。
大大咧咧的陈芸干农活是一把好手,但也有一秒钟变谈判高手的本领,谈合作也是颇为老练,陈芸经常外出与各大企业进行对接,在她的积极推广下,农场中出产的新米在常州、无锡、金坛等地的企业中供不应求,“每年的新米一出来就会运往各个企业,一般到了第二年5月份左右就销售一空了。”提起销售业绩,陈芸十分开心,“只要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就觉得这是值得的,之后我会和父亲共同努力,种出更好吃的大米,将其推广到更多的地方。”
陈芸也坦言,农业种植在近两年遭遇了“瓶颈期”,种植成本的上升和粮食收购价的下跌让农民们十分灰心,但她面带坚毅地告诉记者:“做农业很苦很累,但也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再难也要坚持下去,相信挺过这两年一切就会变好。”
冬天的到来并没有让土地变得萧条荒芜,地里新种下的小麦已经冒出了嫩芽,在凛冽的寒风中展现着勃勃生机。“农民靠着自己勤奋踏实的劳动养家,是最了不起的人,我永远以我是一个农民的身份而骄傲”,陈芸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更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成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