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竹生
最近在工作之余我采写了两则社会新闻稿,一则是丹阳年轻妈妈为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女用巧手画绘本考卷,另一则是一位女儿上小学的丹阳年轻妈妈,为了更好地辅导女儿的学业,在自学之余考了一个小学教师资格证。两则几百字的图文小稿经《丹阳日报》发表及报社客户端和微博传播之后,引起各地媒体关注,从省内媒体到省外媒体,从地方媒体到中央媒体纷纷跟进。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双双两次转发,中国新闻社、中国网、央视新闻、新浪、网易、搜狐、光明网、凤凰网等央媒和省级媒体几乎无一例外地转载,地方媒体转载的不计其数,丹阳励志妈妈的故事几乎一夜之间传遍全国。
不经意间,《丹阳日报》始发的稿件为全国媒体转载,让更多的人知悉,也进行了一次小媒体联通大媒体的探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这两次写稿经历给我们很多启发,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小题材也能引起大关注。
11月7日新华社客户端转发了《钱江晚报》记者段罗君采写的一则社会新闻小稿,说的是太小不过的一件事。公交车上其中一个座位上椅背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一个醒目的“湿”字。一张小小的纸条,一句简单的提醒,却让有的乘客觉得心里一暖,于是这位乘客拿起手机拍下照片,发到了朋友圈——杭州公交之“诗”,温暖人心。新华社给的标题是杭州公交车上一张纸条火了!只有一个字,暖到了无数人。给人温暖,感受温暖,正是我们这个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大关注,因为社会需要正能量。
两则丹阳励志妈妈故事能够走红,获得无数点赞,充分说明小新闻中不乏社会大关注,同样小地方也不乏好故事。结合这两次的写稿经历,我感觉到要讲好丹阳故事,写好丹阳文章,让丹阳好故事传播出去,无论是从事新闻报道的人,还是产生新闻故事的当事人都需要我们从时代的变化来增进认识社会新闻、厚植社会新闻、传播社会新闻的共识。
第一,我们要有社会新闻的敏感性。社会千姿百态,新闻处处时时发生,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小变化、小故事就可能隐藏着大新闻。对此我们要有比较敏锐的嗅觉,比较敏锐的眼光,比较敏锐的动作,快速反应。如果总是以一种这算个什么事的常态思维考虑,不以为然,不当回事,我们就会错失良机。比如,我采写的两则社会新闻稿都是从微信群里看到的,实际上是故事人自我爆料,从简单的几句话里我感觉到有文章可做,就连夜写稿,连夜发稿。
第二,我们要有社会新闻的价值性。社会新闻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故事,千奇百怪,形形色色,反映出真善美假恶丑。要讲好丹阳故事,我们要更侧重于从丹阳全国文明城市,从丹阳进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领域去评判社会新闻的价值性,从体现至诚、至精、创新、图强丹阳精神的人和事里找独特点、找闪光点、找美丽点,采写勤奋、守信、励志、奉献的丹阳好人好事。如果总是以一种这算什么的常态思维考虑,我们就会有眼不识泰山,把一些金子般的社会新闻埋没了遗漏了丢失了。
第三,我们要有社会新闻的积极性。出什么样的社会新闻既取决于社会新闻本身,也取决于社会新闻的采写人和供料人,同样也取决于社会新闻产生的社会环境。社会新闻采写报道积极主动不仅仅是记者们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作者们的事情,需要社会环境的理解和配合支持。唯有这样深藏于某一个人、某一个家庭、某一个村子、某一个小区的社会新闻才能被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采写出来,报道出去,才不至于缺漏错讹。社会新闻采写最大的困惑在于如果这确实是一件好事,这确实是一件有价值的新闻,这确实是具有正能量的,但是如果涉及到的联系单位不支持,以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为这与你何干,甚至以为你是不是没事干了,是不是想出名?涉及到的当事人不配合,以为还是低调一点,不值得宣传,甚至以为会涉及到自己的隐私,以为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而百般推辞,那么新闻稿也会胎死腹中,无缘见天日。在我所接触到的专业记者中,此类困惑他们大都经历过,深感苦恼。在我采写社会新闻稿时也曾遭遇困惑,深怕打搅新闻当事人,犹豫不决,心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曾几度有过放弃的念头,好在熟悉新闻当事人,得到了她们的理解宽容,最终成稿。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做媒体人,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微博控、客户端,成为昭告天下的“新华社”,以一“闻”传天下,以一“名”惊天下。新闻传播的方式改变了,人们对待新闻的思想认识也必须有所改变。在新闻采写人尊重保护新闻当事人,忠实于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遇到好人好事,新闻当事人也应该以正面积极的心态理解、接受、配合新闻宣传,新闻当事人的家庭、单位以至我们的社会也要以支持、欣赏、学习的姿态给新闻采写报道创造条件,营造新闻宣传的良好习惯和环境,而不是说风凉话,泼冷水。我想如果这些重视社会新闻、理解善待媒体记者的好习惯、好氛围形成了,那么我们丹阳的好新闻将会更多,传播得更远,我们的丹阳故事将会讲得更动听,我们的丹阳文章将会写得更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