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开放创新 这边风景独好 外企研发中心“扎堆”落户苏州工业园区

核心提示: 近年来,全球产业分工调整浪潮兴起,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近年来,全球产业分工调整浪潮兴起,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处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开发区,该如何抓住机遇转换发展动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资源发展瓶颈?

苏州工业园区,一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一个创新合作的成功典范,一个白手起家却为中国开发区建设添上浓墨重彩一笔的现代化产业新城。面对外部形势的种种变化,今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加快“高端高新”转型步伐,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在优化服务、简化手续、提高效能等方面持续发力,用实际行动回应当前开发区转型发展的时代课题。而一批优质外企、民企和快速成长的新兴企业纷纷“用脚投票”,以项目落户的实际行动对苏州工业园区的努力做出回应——开放创新,园区风景独好!

1536306702990

关键词 升级

外资利用量质并举 外企研发中心“扎堆”落户

【镜头】11月20日,全球领先的医药健康企业赛诺菲公司与园区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园区建立其在中国的首家全球研究院。到明年第三季度,赛诺菲中国全球研究院就会落成并投用。未来5年,还会聚焦肿瘤、免疫类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领域的前沿性生物研究,每年投资超2000万欧元。“我们将进一步融入这里的生物医药研发产业生态圈。按照计划,我们初期将招募30至50名中国本土的科研人才。”签约仪式上,赛诺菲中国区总裁彭振科说。

【解读】作为中新两国合作的典范,园区从诞生之日起,开放就是刻在血脉中的基因。因此,园区开发建设的24年,是全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高地的24年。截至今年9月,辖区累计吸引外资项目超4000个,实际利用外资3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在此投资的项目超130个;其中,投资总额超1亿美元的项目就有124个。园区,已成为国内外资投资来源国家(地区)集中度较高的开发区之一。

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园区24年如一日构建“亲”“清”型政商关系、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的决心和努力。

开发建设之初,园区就借鉴新加坡“一站式”服务理念,将政府部门涉及对外审批和受理的事项集中在一个固定场所办理。作为全国首批“放管服”改革试点区域之一,园区近年来还将原先分散在16个职能部门的60个大类、涵盖257个业务的涉企类事项分批划转至行政审批局,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审批要素深度重组,优化办理流程系统。目前,园区95.2%的审批业务不见面就能办。

借助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各项政策先试先行的优势,园区主动对标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自加压力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2015年,园区综合保税区贸易功能区通过国家验收并封关运作。2016年1月,中国(苏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准,吸引了一批业界“领头羊”企业入驻。2016年5月,园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外资“单一窗口、并联审批”的制度改革。2016年11月,园区综合保税区获准开展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有效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截至今年7月,园区正式开展试点的企业有22家,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27亿元。

“如果说过去24年,园区的开放型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那么接下来,园区将抢抓扩大开放机遇吸引国际投资,积极引导外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服务中心等载体,提高外资企业的附加值和带动效应。”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表示,今后,园区将通过更高水平的服务、更高层次的创新、更大力度的扶持让外资企业对发展更具信心,加快推进园区从外资的生产中心向销售中心、利润中心、价值中心过渡,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1536306702992

关键词 转型

制造业加快迈向中高端 “1+N”发展路径催动华丽转身

【镜头】走进宝时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一楼的展厅,大大小小上百件电动工具浓缩了这家民营企业25年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企业从加工贸易一步步转型制造业、登上全球电动工具行业“第一方阵”的创业之路。“这个展厅集合了多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也集中展示了企业这些年在技术上的成绩。”宝时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亚非公司总经理朱世燕说。截至今年6月,宝时得全球专利申请量累计超过5500件,在江苏省制造业企业中排名第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园区对我们在知识产权、研发投入上的帮助。”朱世燕说。今年5月,宝时得成为苏州首批认定的20家自主品牌先进技术研究院之一。仅对这个研究院,园区就给予了近2000万元的支持。

【解读】“苏州堵车,全球缺货”,一句话道出了制造业重镇苏州在全球实体经济中的重要性。作为苏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同样凭借制造业撑起了经济荣耀。但随着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目标的明确,敏锐的园区人也看到了自身当前还存在产业能级不够高、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增长后劲不够足等问题。伴随着近年来全球产业分工调整浪潮的兴起,园区直面现实,以转型力度提升发展浓度,以实招、硬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开辟出“1+N”制造业向中高端升级的新路径。

所谓“1+N”,即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发展方向,推动制造业向“制造+研发+营销+服务”转型、制造工厂向企业总部转型、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型。为此,园区出台了《鼓励总部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从“顶层设计”上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描绘清晰路线。同时,建立了产业转型升级监管平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深化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试点,从政府层面对产业转型给予引导。

许多工业企业发展15年到20年后,会因为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而关停并转。这时,50年的使用权就显得有些“鸡肋”。一方面,企业发展后期土地单位产出效益明显降低,甚至可能造成闲置。另一方面,较长的出让年限让政府在盘活利用低效工业用地时十分被动,制约了存量土地盘活的有序开展。对此,园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实施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将位于星龙街东、方洲路南和星华街东、钟园路北的两宗工业用地的使用年限灵活调整为30年。目前,这两宗地块已被西斯特姆(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和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竞得,为区域的转型升级腾挪出新空间。

靠着政策引导、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千方百计腾挪发展空间,园区的制造企业正加速迈向中高端。2016年以来,辖区新增国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家、省示范企业32家;新增省级以上跨国公司总部及功能性机构5家,经认定的省级总部机构36家、占江苏省20%。目前,园区拥有7个智能工厂(车间),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累计达65家,各类外资研发机构16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1%;R&D投入占GDP比重达3.48%;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3件。

关键词 创新

新兴产业支撑不断强化

自主企业借力资本市场打造创新集群

【镜头】11月26日上午,随着一声清脆的锣声,来自园区的企业同程艺龙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标志着“港股OTA(在线旅游代理服务)第一股”的诞生。截至当天收盘,同程艺龙从开盘价的9.8港元/股一路上扬,上涨至12.4港元/股,股价上涨26.53%,企业总市值高达254.8亿港元。就在10月31日,在园区土生土长的生物医药领军企业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不到一个月时间,两家由园区自主培育的企业连续上市,不仅为园区上市军团添了新丁,也为辖区自主创新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提供了示范。

【解读】过去,园区更多依靠引进技术推动产业发展,走的是以学习模仿为特征的“后发之路”。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和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园区有基础、有条件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发展赶超,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先发之路”。“当前,园区已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这是我们改革再出发、开放迈新步的新起点、新平台。对园区而言,今后的重点要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谋划功能定位,加快把自身建设成改革开放、国际合作的先行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吴庆文说。

转换发展动能,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新模式,一个成熟、完善的创新培育体系是关键。早在10多年前,园区就花大力气引进、培育了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每年在创新领域的各种投入超过20亿元。经过多年发展,创新的种子在三大新兴产业领域逐渐生根发芽。去年,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产业分别实现产值615亿元、500亿元、350亿元,继续保持30%左右的年均增长。

研发领跑性技术、转化原创性成果,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园区一方面大力培育壮大创新创业企业集群,通过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形成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研发投入、科技成果“四个90%在企业”的态势,成功集聚科技创新型企业40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75家。同时,借助中科院纳米所等12家“国家队”科研院所和牛津大学苏州先进研究中心、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等海外研究机构、冷泉港亚洲学术中心等国外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的研发优势,全力打造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面向未来,园区将肩负起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责任使命,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快健全市场化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打造开放共享的跨界协同创新载体,推动分散式创新向产业链创新、系统性创新转变,让更多“技术盆景”成为“产业风景”。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