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大
河蚌育珠场景
1978年前后,我一直在农村工作,与农业、农民打交道,亲眼见证了家乡农村改革开放前后带来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回想起来感悟颇深。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农村沿续了近20年的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许多生产队出现人心涣散、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贫困的状况,当时有一个顺口溜:“早饭大麦粥,中饭粥麦大,晚饭还是它”。穷则思变,农民为改善自已的生活,不断萌生新的增收方式和途经,但又遇到了当时政治气候和管理制度方面的种种障碍,动不动就与“姓资姓社”挂上钩。当时蒋墅公社观巷大队,不少农户起早贪黑在零星十边地和家前屋后种点芹菜、黄瓜、大蒜等蔬菜,到集镇和附近城市去卖,以增加收入,这种情况被公社派去的工作队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组织专门力量逐队逐户清除这些作物,农民当面不敢顶撞,私下里家家户户怨声载道。当时在蒋墅集镇上还专门设置了一个“一打三反”办公室,为打击所谓“投机倒把”活动的管理机构,这样势必造成了农村集贸市场的萧条冷落。
蒋墅与武进接壤,毗邻常州市,我们村和邻近村上有一部分肯吃苦、会做生意的农民,他们骑自行车先到丹阳的珥陵、延陵等西部集市上收购十多只草鸡回来,第二天起大早骑自行车赶到常州去卖,从中赚到的差价收入是在生产队里一天劳动报酬的十多倍。这就吸引了更多的农户脱离生产队的约束,参与贩卖、外出打工挣钱。那时,蒋墅农民将初夏的黄瓜、秋季的茭白、冬季的大蒜,这些时令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向常州市凌家塘农贸批发市场,城区市场供给丰富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劳动致富的积极性更高了。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传播,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新政策陆续出台,“这也不合法,那也不允许”等束缚农村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思想禁锢被改革开放的浪潮冲破,广大农民改变贫穷落后状况的新观念、新思路不断形成,这标志着农村改革发展的思想闸门已经开启。
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激发了发展的活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计划经济指导下,上级下达的种植计划必须确保完成。在分配上,交给国家的、留足集体的、最后才是属于生产队可分配的口粮。同时,农用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农业机械也都按计划分配。就连农民外出打工也要凭生产队、大队、公社三级证明。在这种体制下的集体劳动组织,缺乏自主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出工大呼隆,干活磨洋工”,便是当时生产状况的真实写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以后,农民的思想空前大解放。各农户除种植粮食外,因户、因地制宜,自主开发的好项目、好产品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仅三年多时间,农村经济的发展格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蒋墅农村改革开放最初10年的发展变化为例,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适应市场需求,种植业结构大调整,形成了沪宁线上最大的茭白市场。蒋墅乡共有耕地面积24000亩,其中有一部分属易涝低洼地,种植粮食作物产量低,有的甚至荒芜。当农户分到这些田块以后,纷纷种上水生植物——茭白,秋季上市,到常州市蔬菜批发市场出售,收益不错。后来常州市蔬菜公司直接来蒋墅收购茭白,老百姓看到茭白销路好、收益远远高于其他粮食,于是茭白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达到8000余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每年九月份前后,南京、上海、无锡等沪宁沿线城市的蔬菜公司,争先恐后来到蒋墅收购茭白,整个集镇及公路沿线形成了一个硕大的交易市场,上市高峰时节,茭白日销售量超过60吨。由此农户收入大增,仅此一项户均收入超2000元,这对当时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据金融部门统计,当时蒋墅信用社存款位居全县农村信用社第一。
二是充分利用水面资源发展河蚌育珠。蒋墅有大小水面3000余亩,承包到户以后,农户不仅鱼养多了,收入增加了,而且还利用水面发展河蚌育珠,即水面育珠、水下养鱼的立体养殖模式。到1984年,蒋墅河蚌育珠面积达2000余亩,珍珠已批量上市。镇江市水产局珍珠科首先来蒋墅设点收购珍珠,苏州市外贸部门也将蒋墅列为珍珠收购基地。此举进一步推动了河蚌育珠生产的发展规模,这是蒋墅农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地方特色经济,是当地农民开创的又一条致富路。
三是家庭养殖地蟞虫(中药材名土元)走向全国药材市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蒋墅鹤溪大队万四房村仅有几户养殖地蟞虫,由于是个体养殖户,国营医药公司不与他们签订收购合同,于是9个养殖户就自发成立了蒋墅乡联户土元养殖场,首次与省医药公司签订了1吨干虫的收购合同,销路打开了,养殖户迅速发展到周边地区的许多农村家庭,他们在不影响农事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的房屋建暖房,一年四季繁殖地蟞虫,一方面出售地蟞虫籽,一方面将成虫晒干成药材出售给医药公司,这样当地农民又找到了一把家庭致富的金钥匙。如今蒋墅集镇上土元养殖公司的招商广告牌依然显目,地蟞虫已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药材市场。
四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蒋墅原来仅有几家乡办厂,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乡办、村办、个体办工业企业陆续兴起,到1987年蒋墅乡工业产值超亿元,1988年实现了撤乡建镇。镇村工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规模企业的形成,给农村劳动力开辟了新的家庭收入渠道,而且促进了劳动技能和素质的提升,他们由原来每天在田间劳动,到成群结队地去工厂上班,成为农村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与此同时,集镇建筑业、各类加工服务业蓬勃兴起,至此,在我们印象中传统种地的农民,已经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逐渐成为亦农、亦工、亦副的新型农民,他们为实现梦想中的美好生活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奋斗。还是那一方土地、还是那一批农民,由于农村政策、管理体制的改革开放,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瓶颈解除了,发展的思路拓宽了,经济发展起步了,农村面貌初步改变了。经过改革开放最初的10年,农民梦想中的万元户频频出现,三层楼房村村可见,砖瓦厂生产供不应求,集镇规模年年变大,交通工具更新换代。当年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如今已是六十多岁的老蒋墅人,亲身经历了那一段农村改革开放的过程,这都已成为他们的美好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