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静 旦平 通讯员 丹北宣)听闻丹北镇试种出一种“巨人稻”,稻子最高能长到2.3米,好奇之下,记者近日来到该镇西丰村雀梅墩“巨人稻”一方实验田进行探访。
远远望去,这片稻田并无特别的地方,到了近前,却发现这一片水稻的高度比常规稻要高出一大截,记者身高近1.8米,站到稻田里立即被“淹没”了。
“这是我们今年刚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引进的‘巨人稻’1号。”一旁的雀梅墩生态农业专业合作联社相关负责人唐双美笑着告诉记者,这种水稻像高粱一样身形笔挺,穗长粒多,圆润饱满,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达1.8米,最高可达2.3米。“由于只是试种,今年只种了大约7分地,产量已达到1430斤左右。种植的时候,株距90厘米左右,比常规稻要宽很多,可以节省种子。”唐双美介绍,每一株都是一粒种子一根秧苗,生长时就会分出40多茎,每一茎结出的稻穗,最多可以挂几百粒稻谷,是常规稻的好几倍。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夏新界于2013年在常德西洞庭种下“巨人稻”“试验田”,首次试种成功,亩产突破1000公斤。2016年,夏新界带领课题组和湘丰集团合作,在长沙地区种下第一批“巨人稻”,目前,“巨人稻”在湖南邵阳、常德、株洲、长沙等地均有种植。
唐双美告诉记者,她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湖南长沙种植“巨人稻”成功,于是今年上半年,她便和合作社的几位负责人到湖南长沙的农科院考察调研,也见到了夏新界本人,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同意将雀梅墩作为江苏“巨人稻”种植的示范点。
“这种水稻要实现最大效益应该是稻蛙共作,在接下来扩种时,我们会尝试这种模式。”唐双美表示,他们之前在湖南考察时了解到,那边采用的便是“巨人稻+青蛙”的混合种养模式。青蛙可捕捉害虫,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了天然肥料,“巨人稻”则给青蛙提供了更大的生活空间。采取这种生态种养新模式,不仅可节约人力与资金成本,还能实现一亩多收,粮渔共赢。
“今年‘巨人稻’的试种成功,给我们增添了信心,下一步我们将扩大种植规模。”唐双美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申请“喜鹊”牌商标,打响品牌知名度,让更多人知道他们这里的大米。
记者就此事咨询了市农委相关部门负责人,他表示,“巨人稻”品种较新,他们暂时不太了解,至于产量等方面信息,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