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芳
1955年2月10日,丹阳县供销合作总社召开第一届社员大会。不久,全县建立了10个区供销社,下设25个乡和集镇供销社。
随着供销社的建立、壮大、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为了提高丹阳城乡人民生活的物质需求,在供销社的统一部署下,各农村生产大队也相继建立了便民服务网点,统称“代小店”“供应店”,通称“双代店”,以代购代销为主。在计划供应物资紧缺的年代里,人民的物质生活十分艰苦,是典型的“票供应”“煤油供应”,老百姓开门“七件事”,都离不开乡镇供销社管理下的“双代店”。这项利国利民的供应模式,在当时物资紧缺的时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丹阳县荆林公社善巷大队也建立了“双代店”,这里是唯一的一家大队代小店,负责全大队7个生产队,6000多人的生活、文具、小五金、针线等供应。除此以外,还担负善巷小学、路过行人的购买。
“双代店”开门后,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早开门,晚打烊,经营方式往往得非营利性的服务经营,隶属大队管辖,从糖烟酒等日用生活消费品开始,设立小五金、针线、线绳等小百货,主要为生活和农业生产服务。
“双代店”在荆林供销社的指导下,建立了完整的管理、服务、经营体系,店员是名副其实的“店小二”,由二人组成,其中店员黄寿昌是一位有文化的老教师,打算盘也很精明,大队发挥他的一技之长,分配他在店里工作,遇有供销社分配下来的煤油供应,他总是在第一时间里去荆林镇上批发,交通不便,总是靠“一根扁担,两只口袋”,从几里路外的镇上挑回。为了避免短货现象,他总要按周进行“盘点”,列出计划进货清单,对于群众需求的物资,也要耐心记录在册,满足群众的需求。记得有一年春节,正赶上风雪天气,煤油计划下达,为了解决晚间照明问题,他及时满足了群众的供应。他在店大门上自编自写一副对联:“来的都是客,进门就是家”。这项煤油供应工作,一直到1978年10月,全县普及农村用电才全部结束。
如今,这种“双代店”早已不见踪影,随着改革开放市场化的进程,计划供应已完成了历史的使命,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