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徒工到国家干部

核心提示: 我老家是吕城地区的陈庄村,历史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祖祖辈辈务农为生。

■眭志明(上海)

我老家是吕城地区的陈庄村,历史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祖祖辈辈务农为生。

1948年,我从吕城小学毕业,因家境贫困,就此辍学在家,跟随父母亲和兄长下田劳动,成了标准的农民。

我家世世代代务农,父亲很想改变家庭状况,决定把三个儿子送进城里去学徒。大哥进了丹阳导墅镇一家理发店做学徒,当了三年的理发学徒工,回家后觉得还是种田好,于是结婚生子,种田到终生。二哥托人请客送礼进了丹阳面粉厂做工,两年后也回到家里种田,现已93岁高龄,每天还去吕城镇上喝茶打麻将。

1951年,父亲将我送到上海,在一家油布雨衣作坊当学徒工。那是一家小手工业作坊,生产油布雨衣,每天与油漆打交道。在厂里,我是被人看不起的乡下人,穿的是土布中式服装,农村习气带到上海,吃饭时常把骨头、鱼刺和豆壳随便吐在打蜡的地板上,被人讥笑指责。但是,我对工作和学习是非常认真的,每天厂里工人学习,我抢着为大家读报,并耐心认真解释,白天工作,晚上到业余中学读书学习。有一天,老板要我与他一起到郊外去围田造厂房,先坐三轮车到城乡结合部,然后转坐马车到了目的地,老板留下我在工地照管工程,临走时给我一元钱,吩咐我晚上坐三轮车回厂。这一元钱我舍不得用,一边问路一边走,花了三分钱乘公共汽车回到厂里,报销了三分车钱,退还多余的钱,老板大为赞赏,说我太会办事了。我工作的是私营企业,要接受政府限制改造政策,因为工厂原料不足,处于半停工状况,我向上海《解放日报》投了《油布雨衣为何难买》的文章,见报后,对工厂、零售商、客户和政府部门触动很大,有关部门决定放宽政策,增加原料供应,工厂恢复了正常生产。这时,我成了工厂里的新闻人物,老板把我调到发行部,坐办公室,跑银行,搞供销。上级工会提升我为工会组织委员,后又升为行业工会副主席,并送我去上海市总工会干部学校学习,培养我做专职工会干部。

1958年,党中央号召干部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劳动锻炼,改造世界观,我积极报名,被批准去农村劳动锻炼,开河、挖沟、筑路、收麦、割稻、挑担、养猪养鸭、撑船样样都做。经过两年锻炼,组织上决定把我调回市里机关工作,去搞轻工业计划经济。那时,我国实行的是苏联模式计划经济,大到机器设备,小到零部件、生产生活物资都要纳入计划供应。我经常来往于轻工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外贸部、商业部,我办事认真勤奋踏实,保持着与中央各部委的良好关系。

1983年,我国经济形势大好,我参加中央贸易代表团访问日本,在日本跨国公司部长会议上作了《中日贸易的现在和将来》的报告。代表团会同驻日大使馆,解决了谈判中的问题与矛盾,谈判取得了主动,为国家节省大量外汇,得到中央的肯定与表扬。

根据我的工作经历,我撰写了《扩大服装出口的问题与措施》一文,被评为全国经济学术论文二等奖,并编入《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丛书,在国外发行。接着我又写了《外贸体制必须尽快改革》《建立社会主义的工商体制》等文章,刊登在《人民日报》内刊上,供有一定级别的干部阅读参考。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毕业于乡镇小学,从学徒工开始,以自身的努力,勤奋踏实的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回眸我的人生经历,颇感欣慰。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