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综合利用难在哪里?

核心提示: 随着我市秋收工作的全面展开,秸秆去向问题又一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秸秆综合利用难在哪里?

有关人士:天气差、时间紧、效益低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报讯(记者 须俊 见习记者 姚磊 通讯员 秋忠)随着我市秋收工作的全面展开,秸秆去向问题又一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秸秆作为农业废弃物,实则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对于提高农业效益、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日前,记者从市农委了解到,今年我市共新增秸秆综合利用企业4家,全市现有该类企业总数已超过10家。作为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秸秆综合利用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可谓雨露正逢春。

然而,尽管今年的秋收工作已启动多日,却还未曾见到有相关企业收集秸秆,带着这一疑问,13日下午,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丹北镇金才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梅金才。

梅金才告诉记者,秸秆近期肯定会收,只是最近天公不作美,原先制订的计划被耽搁了。他说:“上周淅淅沥沥下了好几天的雨,直到这两天才开始慢慢放晴,但是田里的秸秆仍然是潮的。由于我的公司才刚刚起步,还没有配套的烘干设备,如果贸然将潮湿秸秆收回来,堆积在一起不出一周就会腐烂。况且因为土地泥泞,打捆机无法下田,潮湿的秸秆又异常沉重,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工人们也不乐意干。”梅金才表示,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也不愿意看到,只希望农户们能够理解。他坚信,只要天气继续保持晴好,秸秆的大面积收集工作在接下来的两天内就会迅速开展。

“我原计划是每天收1000多亩的秸秆,按照目前这种情况,只能收多少算多少了。”说到秸秆收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梅金才归纳出两点,一是受天气影响大,二是时间比较紧。“小麦播种越早越好,本来茬口时间就短,现在下了近一周的雨,时间就更紧迫了,这对于秸秆收运团队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梅金才解释道。

记者随后走访了市农委农机管理科,据该负责人分析,梅金才所归纳的两点正是当下我市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企业遇到的共通难题。“其实除了天气和时间这两个因素,经济效益也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话题。”由于劳动力价格高昂,开展秸秆收集的直接成本将达到每吨150元以上,即使有每吨80元的政策性补贴,秸秆加工利用后每吨也只能赚取二三十元的微利,更何况其中还有要收集500吨秸秆才能享受补贴的硬指标。很多企业在收集秸秆前仅仅预估了理想状态下的收集能力,忽略了天气、时间和经济效益这三大因素,最后由于达不到预期目标而偃旗息鼓。另外,秸秆收集后还要考虑后续的贮存、加工和销售等问题。因此,政策方面固然需要更大的扶持力度,相关企业也应做好前期市场调研,科学组织推进实施,避免盲目投入造成损失。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