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江苏江阴:“中国制造业第一县”聚力再出发

核心提示: 10月23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此前,这座大桥经历了17级超强台风“山竹”的考验,是来自江阴的法尔胜泓昇集团,用218根高科技、高质量、高性能的钢索,让大桥在风雨中挺起脊梁。

10月23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此前,这座大桥经历了17级超强台风“山竹”的考验,是来自江阴的法尔胜泓昇集团,用218根高科技、高质量、高性能的钢索,让大桥在风雨中挺起脊梁。

轴承钢,是所有钢铁生产中要求最严格的钢种,被称为“钢中之王”。江阴的兴澄特钢年产轴承钢100万吨,连续九年位列世界轴承钢产销量第一,在纯净度、稳定性、疲劳性能等多个核心指标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风雨挺脊梁,烈火炼真金。江阴,用实力证明“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值得信赖。“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实体经济就是它深埋地下的根,根深才会叶茂。”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说,江阴因实体经济挺立潮头,未来还要靠实体经济超越再出发!

 创新给力,传统制造转“基因”

来源:视觉江苏

分拣机自动扫描货品,分类运送至每个门店对应的轨道出口;智能臂在立体仓库中来回移动,把“人找货”变成“货找人”;销售与物流实时对接,大数据精准匹配后台研发和配送……走进江阴新桥镇的海澜之家物流园,仓储物流系统的智能化令人惊奇。

从只有18名员工的乡镇小厂,发展成如今营业收入超千亿的中国第一大服饰企业,海澜集团董事长周建平将“秘诀”概括为“外转造型、内转基因”:对外,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重整产业链资源;对内,优化人才结构和管理机制,更新企业文化。

从供不应求的特钢产品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从智慧化“风电王国”到高大上的石墨烯产业,江阴制造企业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佼佼者——23家销售超百亿企业,47家上市公司,上百个细分行业“单打冠军”……在最新出炉的2018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三份榜单中,江阴分别有10家、17家、5家企业入围,领跑全国、全省同类城市,彰显了“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强大实力。

告别传统生产模式,“江阴制造”开始迈向“更高更强更优”的新时代。

曾一度与中央空调画等号的双良集团,从工业余热利用到清洁能源城市集中供热,从工业节水、雾霾治理到污水治理、智慧能源管理,转型提升的步伐走得又快又稳。

成立于1956年的扬子江船厂,面对持续低迷的全球航运市场反而扩大产能,于今年9月牵手日本三井物产合资成立航运公司。目前,扬子江的利润额、订单量已位居全国造船业第一。

老牌民企阳光集团,凭借一支人才“多国部队”,解决了60多个面料设计开发、服装制作技术等领域的国际级技术难题。如今,有28项中国纺织品标准在阳光集团的直接推动下进入国际标准体系;每天,有多达50个新产品从阳光走向世界。

 集群发力,新兴产业站“风口”

来源:视觉江苏

近日,欧盟科研创新总司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世界上第一台超导风力发电机将于今年在丹麦沿海地区安装。这个重大产业创新项目,代表了风力发电机高温超导技术应用的突破,获得了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生态之翼”项目1059万欧元资助。而它的牵头单位,正是刚刚荣膺工信部“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的江阴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07年,张雷带领一个十多人的海外团队回到家乡创立远景能源。仅仅10年,远景能源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风机生产商和全球数字能源技术领军企业,连接和管理着全球数以亿计的太阳能板、风机、储能和用电终端。更重要的是,以远景为轴心,80多家风电高新企业逐渐集聚江阴,托起一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真的英雄,敢于在全球产业赛道上拉风领跑。3年前,江阴长电科技出资7.8亿美元完成了对全球第四大芯片封测厂商星科金朋的要约收购,如今,以长电科技为引领,江阴半导体封测产业已跻身全球一流。

在江阴,传统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开足马力。2017年,江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387.15亿元,增长12.86%。今年上半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双双达到1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3.09%,集成电路、特钢新材料、中药配方颗粒、风能发电等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勃然崛起。

“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关键是提升关键技术控制力、产业集群带动力、产业链条整合力和产业金融推动力。”江阴市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最新修订完善的《江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到2020年,江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值比重将力争达到30%,年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为龙头,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15个。

 政企合力,续写“江阴制造”传奇

来源:视觉江苏

截至目前,江阴已连续15年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领头羊,位列中国工业百强县之首。江阴,以约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二百四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五十分之一的中国500强企业和三十分之一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

身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到底有什么激活企业成长的“特殊土壤”?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环境下,江阴实体经济为何还能逆风飞扬?

“企业有好项目,政府扶上马还送一程。”江阴贝瑞森生化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首个贻贝粘蛋白产品生产企业。董事长顾铭告诉记者,在江阴创业7年多来,市里不仅提供了创业启动资金、政策性风投资金、银行融资担保和贷款贴息、技术融资等扶持,还全程协助企业申请人才科技项目、对接上市筹备等具体业务。

“从签约到开工,只用了短短4个多月,‘江阴速度’令人赞叹!”9月27日开工的联动天翼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是江阴近年来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董事长阎紫电感慨,江阴各级政府服务效率高,使得企业发展劲头更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鼓励企业上市,到前几年出台“暨阳英才计划1+6”新政,再到这两年的“四个100亿”产业发展基金、“产业强市30条”“科技创新20条”“重塑‘江阴板块’新优势29条”“高质量发展30条”等一系列惠企举措全面实施……江阴撤县设市31年来,“产业强市”的政策导向一以贯之。“在江阴,政府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服务。”陈金虎说:企业发展顺利时,政府要“端茶倒水”、当好“店小二”;企业遭受困难时,政府就要拉一把、当好“急郎中”。

续写县域之首的荣光、“江阴制造”的传奇,“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政企合力再出发。今年,江阴以全国首个县级集成改革试点为抓手,全力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沉底到边的基层治理体系、精准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温馨周到的生活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江阴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质量强市转型,让“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牌子永远熠熠生辉。

交汇点记者 双传学 李扬 薛颖旦 马薇

通讯员 吴燕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