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故事

核心提示: 在镇江市举行的首届“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评选活动的现场,一位壮实的中年汉子引起了在场所有人员的注意。讲台上的他操着一口带有浓重地方音调的普通话,诉说着自己二十多年的种田故事,朴实憨厚的形象令每一位观众印象深刻,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唐黎明。

图为正在加工稻谷的唐黎明。

见习记者 姚磊 摄

“评委老师们下午好,我叫唐黎明,今年48岁,是丹阳市珥陵镇中仙村一位普通的庄稼汉,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种地……”在镇江市举行的首届“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评选活动的现场,一位壮实的中年汉子引起了在场所有人员的注意。讲台上的他操着一口带有浓重地方音调的普通话,诉说着自己二十多年的种田故事,朴实憨厚的形象令每一位观众印象深刻,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唐黎明。

唐黎明是珥陵镇中仙村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记者前几天见到唐黎明时,他正在碾米机旁的楼梯上跑上跑下地忙碌着。“这是我今年从休耕的40亩田块上收上来的稻鸭共作香粳稻,趁着大部分农户的水稻还没有收割,我尽快加工好,争取早一些进入市场,抢占更多的先机。”唐黎明一边操作着碾米机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据唐黎明介绍,今年他一共承包了1700亩土地,规模差不多达到了自己刚开始承包种地时候的一百倍。他与种田结下的缘分,差不多要追溯到1997年。那年,原先从事手工制造业的唐黎明怀揣着对职业农民的敬意和致富梦想,以饱满的热情,一头扎进了脚下的这片热土中,这一扎就是20年。

刚开始种地的时候,唐黎明小心谨慎,只承包了十几亩地。“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当时农业税还没有取消,粮食的收购价格也不算高,大规模种粮并没有多数人想象得那么光鲜。加上自己又是门外汉,很多时候,一场小台风就足以让我心中的那一个个小梦想支离破碎。可我喜欢种地,也喜欢在丰收时品尝累累硕果带来的喜悦。在前行的道路上,我只能靠一点一点提升自己的种粮技术来规避灾害带来的阵痛。”为此,他专门订阅了各种期刊杂志,努力汲取知识,小小的十几亩地在他细心的照料下竟出落得有声有色。

2001年,唐黎明在科技报上看到了一则关于稻鸭共作致富的报道,这在他平静的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稻鸭共作,既生产优质稻米,又能养鸭,还能实现绿色生态综合种养,一举多得。况且优质稻米在当时的市场上已经获得一定的接受度,价格也高于普通大米,掌握这项技术就等于掌握了市场话语权。”于是,唐黎明说干就干。他迅速筹集资金,采购生产资料,租下100亩农田,开始了他的稻鸭共作种养事业和致富梦想。然而,残酷的现实给了他当头一击。就在他尝试稻鸭共作的第一年,他养的数千只鸭子竟然死了七七八八,稻子长得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投进去的资金几乎血本无归。痛定思痛,唐黎明深刻意识到自己对这种绿色生态养殖模式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自己所学的种田知识还仅限于书本,没有科学种田技术的支撑,所谓的梦想就只是空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于是,他从跌倒的地方又爬了起来,主动参加农民科技培训,专门前往稻鸭共作种养户那儿学习观摩,请教种养技术。回家后,他认真钻研琢磨,结合自身特点总结出了科学实施稻鸭共作的一整套技术要点,并运用于实践,让自己的种养综合效益获得了稳步提高。这些年来,他的稻鸭共作稻米亩产量普遍超过了600斤,今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00斤,获得了实打实的大丰收。

就这样,通过一手抓传统稻米种植,一手抓稻鸭共作,唐黎明苦心经营的种田事业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一步一个脚印朝着自己的致富梦想迈进。这个时候能够阻挡他的,只有低下的生产效率。据唐黎明介绍,在本世纪初,耕田、插秧、施肥、收割全部需要人工操作,无法大规模发展。要想科学种田发家致富,就要走农业机械化之路。于是在2003年,他投资购置了一台插秧机和一台大型拖拉机,使自己的种地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007年,他又购置2台手扶插秧机,在全村带头推广机插秧技术。2010年至2011年接连购置了2台高速插秧机、2台大中型拖拉机和2台高效植保机。2013年,他创建了中仙农机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从那一天开始,育秧流水线、收割机、条播机、侧深施肥一体机等高新机械一台又一台地进入了他的机具“宝库”,既解决了自己种地效率不高的问题,也能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服务,受到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近几年来,随着土地租金、肥料农药、农田用工等粮食种植成本的上涨和粮食收购价格的下滑,种粮所获得的利润空间受到较大的压缩,唐黎明再一次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仅仅靠种地卖粮食原产品所能获取的利润已经屈指可数,要想在市场中拿下更多的竞争空间,就必须延长产业链,打响自己的品牌,拓宽市场销路。”他坚定地告诉自己,进行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2016年,唐黎明再一次投资100多万元,新建了粮食加工房,购买了碾米机等粮食加工设备,还扩建了库房、烘干房等。有了这些“左膀右臂”,他种的水稻在机收后就可立即烘干加工成新的稻米销售。整条生产链环环相扣,成本全部由自己把控,自产自销为他赢取了更高的利润。在那之后,他还专门为自己的稻鸭共作大米注册了“丹唯”牌商标,与餐饮企业、学校、工厂食堂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最高年收入达到了100多万元。

“作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你是如何带动周边农民致富的呢?”在镇江市首届“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评选活动现场,一位评委向唐黎明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唐黎明沉默地思考了一会儿,笑着回答道:“村民种植技术不达标,我来教授;村民加工设施不完善,我来代劳;村民思想观念落后,我来启发。我们都是新时代的农民,只是我恰巧走在前头而已。”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