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消息
一代武侠大师金庸先生
于10月30日与世长辞
享年94岁
世间再无金大侠
其实金庸先生跟丹阳
还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1986年金庸先生的丹阳行
▲▲▲
1986年,金庸和夫人林乐怡到内地参加一个活动时,专门在日程安排里自行加上了丹阳的行程。祖籍海宁、早迁香港,金庸和丹阳看似并无交集,他为什么在30多年前的这次内地之行中将丹阳列入访单?他和丹阳的缘分究竟从何而来?
很少人知道,金庸和丹阳结下不解之缘,是因为他最敬重的祖父查文清就曾在丹阳为官。直到1986年,62岁的金庸才有机会,第一次踏上了这块曾在祖父、长辈口中和自己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土地。
金庸先生在县政府大院
据说,金庸到丹阳第一件事,便是翻看《丹阳县志》,读到其中对祖父查文清的褒扬后,他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丹阳县志
金庸先生与时任县领导交谈
金庸专门去看了胡桥齐宣帝永安陵南朝石刻,在丹阳人民公园里观赏了江苏第一钟“唐代中和钟”,并到祖父曾居住过的界牌镇,感受记忆里祖父描述的丹阳古城。
金庸先生在“唐代中和钟”合影
金庸先生在万家欢市场
喜爱书法和绘画的金庸,还在“正则画院”里度过了到访的大半时间。在画院里,金庸收到由丹阳当地多名书画家联手创作的山水画。
金庸先生在“正则画院”
金庸先生在“正则画院”
作为回报,金庸也欣然挥毫,以一幅“怀先祖之遗爱,睹今贤之丰功”字卷,表达了对先祖的怀念和对丹阳的赞美。这幅字卷现在丹阳市档案局保存。
金庸先生题词
“怀先祖之遗爱,睹今贤之丰功”字卷
金庸的祖父在丹阳
▲▲▲
查文清——浙江海宁望族查家的最后一位进士,在光绪十六年被朝廷派到镇江府任丹阳县知县。到任丹阳仅数月后,查文清便遇到了震惊中外,后来更作为著名反帝斗争事件而编入中学历史课本的“丹阳教案”。
那是在1891年5月,部分洋教士行为不端导致教会与民众矛盾在日积月累后爆发,加上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教会残害婴儿之说,数百名丹阳百姓围攻当地教堂并将之付诸一炬,此事的波及效应甚广,周边数个城市都掀起了反教会反满清的人民运动。
清廷惊恐,加上慑于外国压力,着查文清查办为首闹事的百姓。然而,对当地教士仗势欺人的行径多有耳闻且深恶痛绝的查文清,非常同情被迫揭竿的百姓,“别说全部查处,查文清就连抓一两个人交差都不愿意。”
查文清偷偷通知了所有参与围攻教堂的家庭,让他们连夜逃离丹阳。随后又上书朝廷为百姓据理力争说尽好话。但结果是,他被迫辞职,在刚刚晋升“同知”、仕途一片光明之时,回乡为民。
尽管查文清在丹阳任职前后仅仅年余,却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他去世的消息传到丹阳后,百姓为他树碑立传流泪追悼。当年受其庇护的几十户家庭和丹阳士绅寻到海宁,三步磕一头行数里路,一直到查家,并集资为查文清买地扩陵。其中一位受恩查文清的丹阳人还定下祖训,要后世子入查家为仆、女为妻妾,不纳方可另外谋生。
如是种种,足见查文清的侠义之举在百姓心中之分量。
1998年,金庸接受祖籍恰在丹阳的杨澜访问,提起了祖父这段往事时深情地说,他永远佩服祖父这种高风亮节,更以做顶天立地的好人为己训。
《连城诀》与丹阳
▲▲▲
“最贴近凡俗人生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另类作品,武侠在这部作品中只是一个外包装和背景,其内核是对人性中贪欲的揭露。”这番评论,说的是金庸名作《连城诀》。在《连城诀》的后记中,金庸曾说写这本书是“为了纪念一位在我幼小时对我很亲切的老人”,这个老人就是丹阳人。
故事又要从查文清说起。当年查任职知县期间,经常调看过往案宗,清查是否有冤假错案。而很快,一个叫和生的年轻人引起了他的注意。根据记载,和生是丹阳一个普通百姓,经营着一家豆腐店,为人非常淳朴善良。然而祸从天降,当地一个财主少爷垂涎和生未婚妻美貌,构陷嫁祸将其送进了大牢。关押期间和生被毒打致残,未婚妻也被财主少爷强占为妾。
出狱后和生悲愤交加,用刀刺伤了财主少爷,大仇未报反因此再入牢狱,饱受摧残折磨。查文清辞职回乡前,放不下含冤等死的和生,偷偷将他带回了海宁。
金庸幼时,和生便是他形影不离的随从。他对这个不嫌弃自己身残貌丑的孩子非常疼爱。一天,和生病倒了,病得很重。小金庸得知后非常着急,他带着点心到和生房间里探望。沉浸在感动中的和生,以为自己不久于人世,一改此前多年沉默寡言的性格,对着金庸畅谈心事,其中大部分,自然是关于他坎坷悲惨的一生。
和生的故事在少年金庸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世间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强烈反差令金庸震惊,并且影响了他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在他今后创作的武侠小说中,惩恶扬善、除暴安良和伸张正义成了永恒不变的主题。
和生在抗战初期时去世,这个“幼年时很亲切的老人”形象永远刻在金庸心头。这也难怪他会在《连城诀》后记中说,“‘连城诀’的故事就是在这件真事上发展出来的,和生到底姓什么,我始终不知道,和生也不是他的真名,他当然不会武功。”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大侠走好!
部分内容来源:丹阳市档案馆 丹阳发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