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乐善好施传佳话

核心提示: 在司徒镇固村西王村有这样一位耄耋老人,十几年如一日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添砖加瓦,赢得了大家的好评。

耄耋老人乐善好施传佳话——记司徒镇固村西王村曾裕珍

本报记者 旦平 通讯员 司宣

图为曾裕珍正在整理菜园   记者 旦平 摄

在司徒镇固村西王村有这样一位耄耋老人,十几年如一日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添砖加瓦,赢得了大家的好评。

今年83岁的曾裕珍,饱经沧桑,备尝艰辛,好在她的儿女们个个都很争气,有出息,各自都有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她的子女们都十分孝顺,日常除了给她足够的零花钱外,每年给父母的压岁钱也很可观。然而一生勤劳俭朴的曾裕珍,平时舍不得去花这些钱,而是全部存进银行,有人说她“抠”。曾裕珍对自己这么“抠”,可是对村里的公益事业,她却很慷慨。

西王村村民大多靠外出打工,做手艺为生,家庭多不算富裕。之前村里每家每户门口的路都是土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无论是开车还是骑车都非常不便。“要是碰上下雨天,那简直没法走,满地泥泞,开车都不好走,骑车一不小心就可能摔倒。如果想步行,那得提前再准备好一双干净的鞋子和一条裤子。”曾裕珍告诉记者,2003年,居住在城里的她回到老家时,发现这个情况后,作为公益事业的有心人,曾裕珍当仁不让,率先捐了款。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看到她出手不凡,也纷纷解囊相助。资金问题解决后,她便和大家一起投入到村道建设中。经过几个月的连续奋战,昔日的“泥水路”终于修成了“水泥路”。

望着修好的水泥村道,村民们都说曾裕珍功不可没。水泥村道的开通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曾裕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西王村没有公房,红白喜事都需要到别的村子去租借场地,十分麻烦,曾裕珍知道后,便出钱买下了村里几间原先作为大会堂的房子,简单装修后,无偿给村民们使用。她不光热心本村的事情,还支持其他村的建设。隔壁村的东王村同样也没有一个办红白喜事的场所,曾裕珍便率先集资建了一个公房。如今,公房建成后不仅为居民宴请提供了场所,而且为村民提供了娱乐场地,解决了村内居民生产生活通行不便等问题。

平时,她便热心村里的热点难点问题,只要是自己能解决的她都会积极主动帮助协调处理,尽量不麻烦村委会;群众有什么不理解的,她都会将心比心,给群众做思想工作,化解矛盾;由于她辈分高,办事公道,百姓也喜欢和她交流。

村里有一个村民,在家赋闲,没有工作,曾裕珍看他比较老实,也有一颗上进的心,便托人在医院给他找了一份工作。“大概是1993年,那个时候,我看他还想靠自己的努力活下来,便拉了他一把。”曾裕珍告诉记者,前年他生胃癌,家里困难,没钱治病,便找到了自己,自己又出了点钱帮他垫付了一些医药费,后来由于病情严重,还是走了。说这话时,记者能明显感觉到曾裕珍老人的情绪一下子低落了下来。

曾裕珍老人还在村里组建美乐花园舞蹈队,来这里跳舞的老人一度高达上百人。说起成立舞蹈队,老人告诉记者,7年前,几位老人在村里闲聊,都感觉在家里闷着没意思,“看着周围很多和我一样年纪的人也都不怎么出来活动,就想能不能把这些退休的人组织起来搞个活动。”老人笑着说道。

“刚开始,只是买个音响,几位老人在村里空地方跳跳舞,没想到越跳越多。”老人说,每天晚上6点多,小区里的人都来我这里跳舞,热闹非凡,后来我便成立一个舞蹈队,买了统一的队服,让他们带着村民们一起跳舞。“自从这个舞蹈队伍成立以来,好多同龄人都来参加,大家都觉得生活变得比以前更充实了,我觉得付出的这些努力都没白费。”老人告诉记者,直到司徒镇文体中心建好后,因为场地的原因,大家都去文体中心跳舞了,这里才不继续办下去了。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曾裕珍老人现在已83岁了,她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的善举已在当地成为佳话。面对人们的夸奖,她只是淡淡地说:“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做点什么,是义务也是责任……”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