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讯 水,是大运河的灵魂,沿袭着沿河历史、经济、文化的传承。运河城市如何实现“绿色发展”,让“一河清水润两岸”成为现实?
10月12日下午,围绕运河城市“生态”主题,来自海内外的与会嘉宾、学者等围绕大运河江苏段的生态特征,交流国际运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探讨世界运河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合作,发起世界运河城市生态建设合作发展江苏共识。
经验分享
“水”是运河城市生态建设的高频词
“在谈运河的文化、经济、旅游之前,都离不开运河的‘水’这一根本要素。”如何保护利用运河这一宝贵遗产,是摆在当今运河城市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而“绿色发展”已然成为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不二选择。
分论坛上,来自江淮地区的城市领导代表,以及美国、法国等国际组织嘉宾分享了不同运河城市的生态建设案例。在14位嘉宾的主旨发言中,运河的“水”——做好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水环境修复等,成了运河城市生态建设中的高频词。
作为桑迪亚国家实验室(SNL)的研究工程师,雷·芬利告诉记者:“水坝、水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的风险评估,对于世界运河城市生态保护有着重要意义。作为技术人员,他在分享中尤为强调借助数据、模型等手段及时了解城市水位、水质等情况,做好生态建设决策的重要性。”
扬州大学城市规划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高级规划师刘雨平认为:‘扬州历史城区及周边是运河遗产最为丰富、特色最为鲜明的地区,完整体现了历代叠加的历史城市格局。除了关注自然空间,做好大运河遗产保护还需要关注其开放空间中的“文化价值”。’
“开放空间的文化价值,关系到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营造积极的开放空间,可以修复甚至强化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更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刘雨平告诉记者。
江苏怎么做?
“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坚强环境保障”
作为大运河江淮段重要区域,江苏拥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重要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1.35万平方公里,自然生态禀赋优越。通过推进修复,大运河沿线自然湿地保护率目前已提高47.7%,林木覆盖率增加到25.7%。
在运河生态建设中,作为东道主的江苏扬州首倡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目前已经启动实施了71个项目。
江苏省环保厅副厅长于红霞在发言中表示,未来江苏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着力保护生态系统;治理流域污染;完善城乡环境、农田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多方联动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坚强的环境保障。
4项共识
让运河城市“一河清水润两岸”
为增进各会员城市在世界运河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的交流,促进共同合作,记者从此次分论坛现场了解到,与会代表们达成《世界运河生态建设与保护——江苏共识》,从如下4个方面提升城市运河生态建设与保护水平。
一是坚持共建共享,打造运河生命共同体。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运河水运、运河生态、运河城建、运河产业、运河旅游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打造生机勃勃的活力运河。对运河生态建设与保护作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把运河生态修复放到整个流域、整个水系“一盘棋”中考量。防止大拆大建、大填大埋。
三是坚持保护修复,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强大的生态运河。着力打造水生态文化地标,讲好水文化故事,展示水风景魅力,传播水生态价值。
四是坚持机制创新,打造开拓创新、合作共赢的开放运河。推动会员城市在生态修复治理、绿色航运等领域合作,吸引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运河生态环境建设。
“在当代,我们有义务做好运河生态保护,让‘一河清水润两岸’甚至‘一河清水润千年’成为可能。”(记者/向莲君 摄像/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