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主庄明二的种田经——
精耕细作+规模适度,种粮不愁没效益
本报记者 须俊 见习记者 姚磊 通讯员 王小莉
图为庄明二在查看水稻长势
见习记者 姚磊 摄
秋日送爽,云阳街道双合村内成方连片的400多亩水稻早已拔出黄澄澄的稻穗,微风轻拂,激起层层涟漪,空气中也弥漫起幽幽清香。“怎么样,我家的水稻长得还可以吧?”双合村明二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庄明二站在田埂上乐呵呵地询问记者,在得到肯定答复后,现年51岁的他在阳光下笑得眯起了眼睛。
庄明二告诉记者,他今年一共承包了470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植水稻和小麦,其中有370亩用于市麒麟种业有限公司的种子试种,剩下的100亩留种商品粮。提到今年的水稻长势,庄明二眉开眼笑道:“今年水稻灌浆期天气晴好,稻穗籽粒饱满,预计亩产能达到1200斤左右,这可是一件大喜事。再加上我的农场刚刚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说双喜临门都不为过。”原来,庄明二的家庭农场虽然在2016年才开始组建,却已先后获得了“丹阳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和“镇江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荣誉称号。就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他的农场又被评为了“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作为农场主的他自然也成为了周边种粮户的“取经”对象。
说起自己的种田路,庄明二坦言这十几年内并非一帆风顺。据了解,在2000年之前,庄明二还在一家工厂内从事制鞋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生活虽不说有多富裕,一家人的温饱还是解决得稳稳当当。到了2001年,当地里的农田被大量抛荒,引来不少外地人承包经营。眼看着外地人的种粮效益不错,庄明二也渐渐萌生起大规模种田的念头。在得到了妻子的支持后,他便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工厂的工作,回家承包了四十多亩土地,开始朝着他的种田梦出发。
“刚开始我也算是种田人里的‘愣头青’,没有经验,种田也按照老一套来,结果收益不好。”但庄明二表示他并没有考虑过放弃。“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一定要闯到底。”于是,他一边积极地参加市农业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一边细心摸索种植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粮食产量从第二年开始便有了稳步的提高,效益也越来越明显,他自己也信心大增。
2006年至2008年,庄明二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粮食种植面积,迎来了自己种田生涯的黄金时期。“那几年应该是我种田以来效益最好的时候。当时刚刚取消农业税,大幅度降低了种田成本,再加上用工成本低廉,粮食价格高,我就趁势将自己的承包面积扩大到了500多亩。”由于庄明二左手残疾,为了更好地进行田间管理,他的妻子也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回到家中协助庄明二。在夫妻俩的齐心协力之下,他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于是,庄明二利用手里的闲钱斥资购入了3台大型插秧机,既解决了自己农忙时节的插秧难题,也可以为村里其他农户提供服务。
2010年后,随着土地租金、农药化肥价格和用工成本的小幅度上扬,种粮效益的增长有所减缓。细心的庄明二发现有不少农户仍扩大种植规模,以谋求更高的效益。然而,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并没有跟风,而是毅然地放弃了100亩土地,将自己的种植规模缩减到了400多亩。谈到这个举措,庄明二表示这是他这辈子做过的明智决定之一,他说:“我曾做过这样的计算,假如我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了600多亩,甚至更多,就需要请更多工人来我的农场帮忙。抛开租金和农药化肥成本不谈,这每多一个工人,用工成本就会大量增加,最终必将入不敷出。”事实证明,庄明二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很多农户在规模扩大后便失去了成本优势,致使每年的效益屈指可数,而庄明二的急流勇退却让他的种粮事业焕发了第二春。
大约七年前,庄明二开始与市麒麟种业有限公司合作,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转变成对方新品种稻麦的试种“基地”,用庄明二自己的话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就是我可以端稳手中的这碗饭,在别人千方百计为自己的粮食谋求销路时,我已经有固定买家了。挑战就是新品种稻麦的种植要求比普通商品粮多,质量要求更高,还要经历多个验收关,对我们的种植技术考验也更严格。”这些年以来,憨厚朴实的庄明二不仅经受住了挑战,而且还将新品种水稻卖到了每斤1.6元,净收入达到每亩300多元。
“话又说回来了,很多人向我请教经验,其实我种田并没有什么诀窍,只知道精耕细作才是根本。家庭农场就应该符合它最基本的概念,规模适度,我们夫妻俩自己上水、打农药、施肥、除草。特别是现在,农业机械化已在全国遍地开花,合理使用农机将很大程度上减轻家庭成员的劳作压力。”望着自己仓库内各式各样的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机和烘干机等,庄明二的脸上笑开了花。“接下来我仍将维持现有规模,将手头的470亩地做精做细。明年有余力的话,再种点药材,搞点经济作物,也就足够了,知足才能够长乐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