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转换“新思维”打造“新经济” 万物互联,驱动“未来制造”

核心提示:  9月16日,2018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物联网与智能制造高峰论坛举行,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未来制造”成为大会热词。迈入万物互联新时代,以智能制造驱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无限美好的“诗和远方”,成为人们共同的愿景。

  物博会参展商调试智慧导医系统。贾军松摄

  9月16日,2018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物联网与智能制造高峰论坛举行,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未来制造”成为大会热词。迈入万物互联新时代,以智能制造驱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无限美好的“诗和远方”,成为人们共同的愿景。

  未来制造,中国登上世界舞台

  9月7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全球首批先进制造“灯塔工厂”名单,来自中国的海尔成功入选。“海尔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主导,在全球首创了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模式,为全球应用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实现生产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方案’。”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智能制造服务总监官祥臻说。

  “未来制造”大幕开启,中国正日益靠近舞台的“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重大技术装备处处长汪宏介绍,随着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我国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仪器仪表等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典型行业不断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一批可复制的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

  江苏作为我国第一制造业大省,在智能制造发展上持续发力。省经信委副主任高清介绍,截至目前,我省累计39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19个计划、13个项目入选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创新试点示范。全省已创建智能车间536家,车间自动化智能化装备达到83%,智能装备联网率达到87%,制造业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超过50%。

  从PC时代的信息互联,到移动时代的人人互联,再到今天的万物互联,“未来制造”将会是一个什么模样?ABB中国副总裁李清源这样展望:“机器换人是智能制造的典型应用场景。过去,我们给机器编程让它工作,现在我们通过技术手段教机器识别和操作,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覆盖研发创新、生态管理、质量控制的制造全链条,机器将拥有和人一样的自学能力,并与人和世界形成更好的互动。”

  原始创新,“中国制造”换道领跑

  近年来,无锡以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时至今日,无锡的制造业贡献了43.3%的GDP、96.1%的规上工业增加值、52.6%的税收收入,在全省乃至全国制造业版图上占据重要地位。

  无锡新一轮的崛起表明,中国靠制造业起家,也将倚重制造业走向未来。而左右中国在全球“未来制造”中的地位,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将成为决定性因素。

  “当今世界,各种新技术风起云涌。我们要在这些新技术刚刚破题之时,选择某些优势领域强化原始创新,实现中国制造换道领跑。”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领跑,就是掌握别人没有的技术,而不是停留在“别人有的技术我们也要有”那种惯性思维。中国制造要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权,就要像无锡发展物联网一样,改变过去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跟随”战略,瞄准重点领域和薄弱短板强化技术创新,争取一批原创成果,从“并跑”进而实现“领跑”。

  以人为本,重塑先进制造文化

  9月14日发布的《2017-2018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去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达到84亿台,首次超过人口数量。如此庞大的物物联接,再加上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未来的制造,是否将成为机器主宰的时代?

  “恰恰相反,人,将成为未来制造的核心。”德国工业4.0平台科学专家委员会会长助理Benjamin Rohm认为,智能制造是企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模式的全面革新。在此过程中,用户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将由过去以产品供给为主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价值链,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需求-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价值环,并衍生出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

  今年的国内车市上,一款出自上汽大通无锡惠山基地的SUV—D90持续热销。吸引消费者的,是一整套独特的用户福利——从变速箱、驱动形式、座椅布局,到轮毂、散热格栅、仪表面板造型,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在上汽大通搭建的“我行MAXUS”平台上,定制选项包含10款轮毂设计、9种外观颜色、8种座椅布局、6种内饰风格、5种前格栅样式、2种四驱形式等58个大类、180个小类,支持10616种价格梯度。D90因此成为国内第一款“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车”。

  智能制造的最高境界是“人机协同”,智造复合型人才和智慧工人将成为全世界制造工厂的“香饽饽”。澳大利亚国家科学院院士Branka Vucetic建议,中国要解决人才难题,可以尝试从海外引进高端人才,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年轻一代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工程、数学方面的素养,为“未来制造”培育更多的智造人才。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