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志明(上海)
旧时的粮行
从上往下为粮食容器:升、斗、斛
记者 显春 摄
在家乡丹阳农村,水稻是家乡人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一亩水稻,每年产量可达到1000斤左右。家里的日常开支,都是用稻谷、大米到镇上粮行换钞票,派各种用场。
吕城粮店有几十家,是镇上最多的商铺,其次是茶馆店、酒店,保持城镇市场繁荣。农民家里要用钱,随时可以把家里的粮食挑上一担或几斗去换钱。到了粮食店不用过大称,用的是十进位的担、斗、升的衡量器,升是木制的,上面大下面小,斗是圆桶的,上下都小,中间大,担是升的放大100倍,一担等于10斗,一斗等于10升,粮食进进出出非常方便。
虽然家乡出产大米,但是农民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种的是租田,收上来的稻谷,大多交租交公粮,家里经常缺粮、断粮。平时吃的大多是大麦粥、杂粮、蔬菜南瓜等充饥。但镇上粮食行,始终是粮食满仓,生意兴隆,他们从农民家中收上来的粮食,零售给居民,还成批地装船运往各大城市,所以粮食行越开越大,赚钱越来越多。从来没有因亏损、断粮而关门的粮食行。只有在战争年代,才有百姓因饥饿抢粮断粮的混乱情况。
我的童年时代,吕城镇曾有两次抢粮事件,都是在战争年代。1937年日本鬼子从上海打到南京,一路烧杀掠夺,实行“三光”政策。当日本鬼子占领吕城时,镇上所有商店紧闭门窗,人员都逃到农村或山里去了。胆大的农民撬开粮店、布店、住宅,将所有物资抢劫一空,吕城大街小巷一片狼藉。
1948年,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军队大败,随败退部队的徐州、淮北的高校师生、师范学生也到了南方。小小的吕城镇就驻扎学生几千人。吕城物资供应成了大问题。民国时期教育出来的学生,自以为有文化知识、高人一等,横行霸道,在吕城集会游行。设在镇政府的学校领导、大摆酒席、大办婚礼、大量消耗物资。学生在街上强卖强买食品、粮食,有的还不付钱。学校里的学生对学生,民宅里的学生对居民,大街上的学生对商店,每天都有摩擦打架现象,事态逐步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局面。于是吕城发生大规模冲突,农民拿出锄头、钉耙打死了几个学生,抛尸在大运河里,受伤学生不知其数。这就是发生在吕城的学生惨案。
民以食为天,如果有一天粮食行关门,中断粮食供应,人民没有饭吃,天下就要大乱,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这样的教训。所以家乡农民种植水稻,出产大米,养活了千千万万的百姓,对社会稳定安全、推进历史不断前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