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翱翔四十载 镜头光影话变迁
——观“记忆与发展”摄影图片展
本报记者 殷显春 通讯员 郦伟华
1988年的贤桥广场
1980年代的新民路粮油站
1988年丹凤影剧院内举行撤县建市庆祝大会
1991年丹阳首届黄酒节会场外景
1987年千家乐农贸市场开张
四十年沧桑巨变,四十载岁月变迁。从9月3日起,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丹阳撤县建市三十周年,“记忆与发展”摄影图片展在市文化城四楼文苑展厅开展,600余幅呈现丹阳巨变的图片,给人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时空在这里回旋,光影世界的光怪陆离,让参观者领略到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巨变,带来一次心灵的涤荡。
关键词一:老照片
要说本次图片展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大批从未发表过的老照片,其带给人的新鲜乃至震撼是不言而喻的。展览承办方负责人告诉记者,两年前,市文化馆启动征集老照片工作。由于文化馆原本就有摄影创作、辅导、培训的职能,因此照片征集的重点是在文化馆工作过的老同志。经过不懈努力,先后征集到7000余幅老照片。
这些老照片,主要出自在文化馆和群文战线长期工作过的刘久钧、毛凤仪、郭振东等老一辈摄影家之手。三四十年前,照相机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还是奢侈品,可望不可即,而刘久钧等人长期奔波在第一线,用相机真实记录了丹阳社会发展的面貌。时隔多年,那些尘封的老照片,显得弥足珍贵。这次展出的老照片,有许多是通过发脆的胶卷底片,或泛黄的老照片整理而成,其中许多老照片首次面世。
关键词二:变迁
一幅幅图片,给人感触最深的变化还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生在丹阳城乡的巨变。
就拿出行来说,起初丹阳城乡没有几条马路,尤其是在农村,从土路到石子路,给老百姓带来的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而现在,放眼尽是宽阔的柏油大马路,农村也村村通上了水泥路。就交通工具来说,改革开放初期,自行车是稀缺品,一度成为青年婚嫁的“三大件”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自行车普及了,摩托车走进家庭,就连汽车也从稀罕物到走入寻常百姓家庭。
这四十年,发生的变化太多太多。老照片显示,八十年代初期,万善塔还是一座孤零零的建筑,周边全是良田。后来,宝塔被修缮一新,建起了公园,如今,这里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风景秀丽,成了城市中最大的一块绿肺。改革开放初期,贤桥广场已经很繁华,当时的重要地标之一是第二百货公司。如今,二百片区早就已换成华地百货(后升级为八佰伴),老照片上的第二百货公司、贤桥饭店、凤美照相馆,早已成为历史。同样是如今的繁华地段,1980年的航拍显示,当丹凤影剧院已经成为标志性建筑时,新市口还是地广人稀,周边有很多农田,属于城郊格局。再看大运河老照片,改革开放初期的五级河道泊满了货船,显得拥挤不堪,改为四级航道后,建起了云阳大桥,当时成为一道亮丽风景。而今,大运河再次“四改三”,河道更为畅通,而云阳大桥已经不适应形势,将被拆除重建。
同样的变化发生在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土坯房并不鲜见,八十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民开始奔小康,从砖瓦房到别墅,农民生活不断改善。集镇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明显的是界牌,这个依靠个体工商致富的富裕镇,工商业发达,远近闻名。如今,在新农村建设中,界牌新村环境优美,有“东方威尼斯”美誉。
关键词三:新名词
回眸改革开放不同时期,诞生了不少的新名词,当时让人耳目一新,如今很多虽然已过时,但通过图片回眸,依然回味无穷。
万元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大多数民众还生活在温饱线上时,一部分头脑灵活的商人、农民依靠政策东风和勤劳,存款或者收入已经在10000元以上。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人物。他们是改革开放中说的“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
计划生育。1982年9月,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绝大多数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此,独生子女成了流行名词。在这次展出的老照片中,不乏有一些文艺宣传队和剧团深入社区和农村宣传晚婚和计划生育的图片。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计划生育委员会也不复存在,计划生育政策依然存在,但形势已经大不相同。
送公粮。著名画家吕凤子先生1950年代曾经画过一幅《送公粮》的名画,这幅画正是中国农民几十年来生活的真实写照。本次图片展中,农民收获粮食的喜悦之情,粮管所堆积如山的粮食储备,客观记录了那个时代。而如今的农民,再也不需要交公粮,本世纪初费改税政策调整后,农民不但不需要缴费,种田还能拿到补贴,这可是几千年来都没有的新气象。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难怪有许多参观者发出许多感慨。
五朵金花。曾几何时,丹阳国有企业“五朵金花”被津津乐道,它们分别是丹阳棉纺织厂、钢铁厂、化肥厂、柴油机厂、丝绸厂。要知道,这五大厂,在计划经济年代可是闻名全国,是丹阳经济的主要支柱。那个年代,谁家有人在这五大厂上班,可是令人羡慕,那时的纺织丝绸业女工,绝对是找对象的小伙子们眼中的香饽饽。岁月沧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五朵金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尽管如此,她依然给丹阳市民留下太多的美好记忆,尤其是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的市民,终身难忘。
黄酒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黄酒节在丹阳是个热词,依托丹阳黄酒这张城市名片,市政府先后举办过四届黄酒节,丹阳市体育馆内热闹非凡,国内许多著名演员、歌星前来丹阳助兴,那时的黄酒节,绝对是城里的一大盛事。
眼镜市场。说到丹阳眼镜,每个丹阳人都会感到自豪,那气势恢宏的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俨然成为丹阳城市坐标。老照片中的丹阳眼镜城,少了一点现代化气息,现在看门面有点土气,但在几十年前,那可是一大创举,丹阳眼镜市场的活力,从那时起已经勃发。同样作为专业市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东方皮革商城、华东皮鞋城等应运而生,乡镇企业给丹阳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四:年度热点
每一个时代均有不同的亮点和热点。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丹阳民众关心的热点有很多,现选择几个介绍。
1、撤县建市。1987年,国务院批准丹阳撤县建市,列为沿海开放城市。消息传开,举城欢庆。老照片中的丹凤影剧院见证了丹阳人民的欢庆,场外气球升空,红旗飘扬,撤县建市庆祝大会在此胜利召开,市政府同时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2、抗洪救灾。1991年7月,丹阳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当时的铁路桥洞下一片汪洋,给新老城区行人往来造成严重不便。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打响了抗洪战。老照片显示的是市政府紧急调来两艘渔船,在桥洞下来回摆渡行人的场景。公路上通船的情形极其罕见,一张老照片,记录了丹阳城市的一段温情,令人暖心。
3、祖国万岁。1999年是国庆50周年,那年我国举行盛大的国庆阅兵仪式。同样在国庆节前后,丹阳城乡各界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图片中的各种庆祝国庆文艺演出见证了当时的盛况。
4、抗击非典。2003年春,非典型肺炎在全国蔓延,给人民正常生活秩序带来严重干扰。丹阳人民上下团结一心,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为抗击非典阶段性胜利做出了贡献。图片展示的是各个交通要道严查的情景,一位金发外籍男士接受电子测量体温的镜头令人难忘。
5、文明城市。在一张交警街头指挥交通的照片上,街头创建文明城市的大幅标语格外醒目,让人记住了这一年的主旋律。2017年11月14日,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公布,丹阳以全国第二、江苏第一的“国考”骄人成绩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今天的照片就是明天的历史,一点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