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眼镜里的大世界

看司徒眼镜如何从“村办作坊”做到“行业之最”

核心提示: 小小眼镜蕴藏着司徒经济、人文、历史等丰富故事。

本报记者 曾丽萍 通讯员 司宣

“戴丹阳眼镜,看美丽中国。”司徒镇入口处的一块广告牌,醒目地指向了司徒——这个全国最大的眼镜片生产基地。从起步阶段的名不见经传,到跨越发展,托起整个行业的半壁江山。司徒,眼镜之乡,数以亿计的眼镜从这里出发,奔向世界各地……小小眼镜蕴藏着司徒经济、人文、历史等丰富故事。

众所周知,司徒的眼镜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程。司徒眼镜产业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从起步时仅有几家社办、村办眼镜厂,到80年代丹阳县第一至第八眼镜厂在国内逐渐打开知名度,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整合,如今已形成社会化分工、规模化配套、上下衔接的产业体系,司徒的企业规模也实现了从小到大的突破。司徒现有眼镜企业近400家,亚洲最大的树脂镜片生产企业——万新公司、中国最大的隐形眼镜企业——海昌公司、全球最大的眼镜网络销售专业化公司——淘镜公司、省级中国(丹阳)眼镜产业创业园、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精通眼镜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全部聚集座落在司徒。司徒,可谓眼镜之源泉,这里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潜力。

上图分别为海昌隐形眼镜护理液生产车间和万新光学的镜片生产车间现场。

记者 丽萍 摄

【蜕变之道】

从一个村办作坊到一个行业之最

“镜在其中”司徒眼镜的发展,离不开几代司徒人的努力和精耕。改革开放40年来,司徒眼镜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散到聚三个阶段:

》》眼镜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

丹阳的眼镜产业起源于司徒,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司徒眼镜从起步时仅有几家社办、村办眼镜厂,到80年代丹阳县第一至第八眼镜厂在国内逐渐打开知名度,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整合,如今司徒的眼镜产业初步形成了从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完整的产业链和社会化分工、规模化配套、上下游衔接的产业体系。

》》眼镜企业规模实现了从小到大的突破

司徒眼镜产业创业之初,注重原材料价格和劳动成本,对技术、工艺、品牌重视不够,只是提供初级产品和为国际国内品牌厂商贴牌生产。随着生产规模、能力和技术的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越来越强。眼镜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企业集合和技术集成的发展局面。目前,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领军,亚洲最大的树脂镜片生产企业——万新公司;中国最大的隐形眼镜企业——海昌公司;全球最大的眼镜网络销售专业化公司——淘镜公司;省级中国(丹阳)眼镜产业创业园;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精通眼镜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都集聚在司徒这片热土上,这些注定让眼镜的未来与司徒的发展绑在了一起。

》》眼镜产业布局完成了从散到聚的转变

丹阳的眼镜行业崛起于80年代后期,从镇镇点火、村村冒烟的四面开花逐步集聚于司徒镇。2007年规划建设中国(丹阳)眼镜产业创业园,规划总面积2平方公里,分设重点项目区、中小企业创业园、综合服务区和生活配套区4个功能区域。通过园区载体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拉动眼镜产业的产业集聚、企业集合和技术集成,加快了眼镜产业由散到聚的发展进程。近年来,中国(丹阳)眼镜产业园因其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集聚效应,先后被确定为“江苏省特色产业园区”和“江苏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

【破题之术】

补“生态短板”做“最美眼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全国最大的眼镜片生产基地——在这耀眼成就的背后,司徒眼镜行业也长期面临着大量的树脂镜片磨边、玻璃镜片粉屑等无法及时处置的问题。所以,如何处理镜片粉屑垃圾是长期制约眼镜行业发展的环保瓶颈。

2017年,司徒镇另辟蹊径,变废为宝,委托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编制《司徒镇典型玻璃镜片加工企业玻璃粉屑处置方案专项评价报告》,提出将玻璃粉屑用于掺烧制作多孔砖,并投资30余万元新建树脂镜片粉屑集中收集站,将生态环保与创新循环经济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如今,该镇原先无处可去的镜片粉屑垃圾不仅实现了无害化处理,而且变成了建筑材料——砖。

为补齐“生态短板”,该镇以“263”为抓手,全力推进眼镜行业污染整治,目前全镇62家树脂镜片生产企业已完成二氯甲烷替代工作,全部安装了废水处理设施并完成了接管……下一步,该镇将进一步加强镇域范围内环境治理工作,继续将“263”行动落到实处,针对环境问题要做到摸排再彻底,工作再发力,督察再强化,掀起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新高潮。其中,镇环保所将全面摸排镇域企业底数,包括各类企业的固废总量,落实整治方案;各行政村将负责摸清所在村的眼镜企业底数,配合政府做好与企业的协议签订工作,同时做好固废处置监管,防止发生企业偷倒事件;镇综合执法局将负责督查企业偷倒工业固废现象,并会同环保、公安部门进行依法查处,从而实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矛盾得到有效化解,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全力补好全面小康的“生态短板”,加快建设美丽“眼镜之乡”名城。

【创新之力】

让供给侧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从模仿到创新。加大“丹凤朝阳”人才申报力度,集中力量招引和培育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大院大所丹阳行”合作项目尽快落地。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重大项目的突破,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从低端到高端。引导社会资本向眼镜行业集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行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与各类上市公司进行战略重组,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推动企业抱团发展,打造一批领军品牌。

从线下到线上。鼓励眼镜行业紧抓“互联网+”机遇,促进企业尝试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新业态、新模式茁壮成长。同时,镇党委政府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进行积极探索,推进信息共享和线上销售,推进行业体量和经济效益迈上新台阶,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营销。

从山寨到优质。以“抓质量、惠民生、促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以创建促提升、以创建见成效,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通过眼镜产品质量综合整治,有效地打击眼镜生产企业无证生产和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促进眼镜行业整体质量水平提高。通过设立中小眼镜孵化基地,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发展之新】

从“眼镜升级”看司徒“转型之道”

“眼镜产业是司徒镇第一产业,在全镇实体经济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规模企业支撑强,产业集聚度高,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司徒紧紧扭住重大项目建设这个关键抓手,推动经济发展的高质量。近年来,司徒眼镜产业项目体量越来越大,重点产业类项目视悦光学800万副树脂镜片生产线项目去年竣工,万新光学年产500万副眼镜研发生产线项目等8个投资上亿元的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淘镜公司新建厂房面积近40000平方米,预计明年9月份投产,届时能达到年产220万副眼镜的生产能力。

在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司徒镇还引导眼镜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司徒的企业家对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十分重视,花大力气进行技改投入,突破自身发展瓶颈。据介绍,万新光学2017年销售突破10个亿,同比增长16%左右,完成利税1.7亿,同比增长20%以上,各项业绩之所以均创历史新高,就是得益于持续在产品研发创新、技术进步上的优势。在管理转型升级方面,海昌投资1.2亿元建立自动化仓储中心打造“智能车间”,原先需要80多名一线员工在现场操作,现在只需18人就可将整个仓储运作起来,不但节省了人力,更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说,司徒众多眼镜企业通过加大投入,产品升级、自身转型都交出了较好的成绩单,为该镇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司徒的企业家行事稳健,不是哪个行业热,就一头扎进去,而是深耕眼镜行业。”相关负责人说,作为“中国眼镜生产基地”,司徒镇共有眼镜生产企业400多家,不仅有“万新”“海昌”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而且在新业态、新模式上也取得不菲的成绩:这里聚集着中国最大的眼镜电商企业淘镜公司和全球排名前列的眼镜电商易佰得;视悦光学通过网上成镜的高端定制模式增势迅猛,连续三年保持丹阳树脂镜片行业出口额第一,电子商务与零售增长达66.77%;以国内市场45%的占有率牢牢占据行业龙头地位的海昌隐形眼镜,目前网销份额已占到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一。

鼓励优势眼镜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国内外上市公司进行战略重组,通过资产证券化来实现资本运作。万新、视悦联姻国际眼镜第一品牌“依视路”,万新销售保持逐年增长,而视悦从当初的年销售4000万元到去年销售已突破3亿元。眼镜产业作为司徒镇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眼镜强则司徒强,未来该镇将聚焦主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努力走出符合自身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