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秦曼村
7月等通知,8月请老师。这是每年暑假许多高考生家庭的必修课。
尊师重道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孩子上大学了,家长总要感谢一下老师,谢师宴也就应运而生,且成了不是惯例的惯例,不是传统的传统。近几年,谢师宴总会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开席”,尽管有教师提出倡议拒绝谢师宴,尽管舆论抨击“谢师宴”之弊,但是,说归说,做归做,吃归吃。也许,老师吃的不是酒宴,是学生的感恩,是家长的感激。吃饭在中国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而是人与人之间联系、交往的纽带之一,是人们互动、往来的一种手段。
其实,一颗感恩的心才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我们的孩子应该以简朴、节俭、文明的方式表达祝福和感恩之情,自觉抵制一些物质化、人情化、低俗化的庆贺方式。可以给老师打个电话唠唠家常,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贺卡和纪念卡片赠送老师,将“谢师”办得越节俭越文明,我们就会少一点忧虑,多一份温情。老师最希望的是学生毕业后能经常回母校看看,和老师保持联系。“常回家看看”这句话不仅仅对于父母,对于老师同样有效。爱心无价,师德永恒。真挚的师生情谊并非用动辄上千元的“谢师宴”来维系,而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师生情谊来奠定的。谢师又何必要用“宴”的形式来表示呢?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从点滴做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细节践行,社会的文明需要代代传承。让我们携起手来,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果敢坚决地向“谢师宴”说“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