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运河之都”焕发时代风采——淮安持续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核心提示: 悠悠运河,绵延千里、跨越千年,是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融通的大动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

悠悠运河,绵延千里、跨越千年,是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融通的大动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战略高度先后两次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为沿线城市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坐落在古运河畔、黄河之滨的淮安,是大运河连接淮河、长江、黄河的重要节点,自古就有“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冲”的美誉,集聚了大量的运河文化遗产,孕育了开放包容、绚丽多姿的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好运河资源,是全体淮安人的思想遵循和行动自觉。近年来,全市上下以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为依托,将大运河文化建设作为实现“江淮崛起梦”的重要抓手,精心打造现实版“清明上河图”,“运河之都”焕发出时代风采。

呵护“运河之都”历史记忆

作为大运河连接长江、淮河、黄河的重要枢纽城市,淮安曾经承担着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淮盐集散中心的重要功能,素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誉。

运河落日

淮安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标识性城市,近年来精心呵护珍贵的运河记忆,构建严格的运河遗产保护机制。在全省率先编制《大运河(淮安段)遗产保护规划》,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将《文物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计划,为大运河文化资源保护划定红线。全面排查勘测运河沿线地下遗址,新确定9处遗迹分布区,漕运总督公署、淮安榷关、清江浦古城遗址、板闸遗址等重现于世。前不久成功举办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运河沿线41座城市共同打造“后申遗时代”大运河文化盛宴。

拓展“黄金水道”综合功能

在淮安市区,里运河碧水清波,乘坐画舫荡漾其中,两岸人文景观尽收眼底,让众多游客切身体会“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意境。从2013年起,淮安正式启动里运河文化长廊项目,将运河文化镶嵌在项目建设全过程,通过“起、承、转、和”四大板块,建设现实版“清明上河图”,重现“运河之都”繁华盛景,如今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运河晨曲

这是淮安依托大运河“黄金水道”和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全力打造富有活力的运河文化经济带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淮安大力实施运河航道整治工程,如今大运河两淮段船舶通过量占苏北运河货物吞吐量四分之三以上,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之一。按照“城水相依、组团相间、生态相连、文脉相融”的理念,精心布局大运河、里运河两河四岸滨水景观带,加强运河水生态修复,为城市系上了两条绿色“玉带”。深入挖掘沿线人文资源,建设延伸15.6公里的里运河文化长廊和中国漕运城、板闸遗址公园等重大文旅项目,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绿色产业,全力打造运河文化经济带。

彰显“精神家园”时代价值

近年来,淮安紧扣运河文化这个“根”和“魂”,把传承运河文化作为一种责任和使命,组建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深入挖掘运河文化中蕴藏的时代价值,在城市形象识别系统中融入运河元素,将大运河开放包容的特质凝练成“包容天下 崛起江淮”的新时期淮安精神,融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之中,并实施大运河文化资源布展解读工程,先后建成4座运河文化专题博物馆,让人们直观感受传统文化、亲近运河遗存,推动运河文化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桥——大运河立交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让千年运河焕发了新的活力。这既是运河沿线城市合作交流、共谋发展的平台,也是各地彰显魅力、展现特色的舞台,下一步,淮安将严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要批示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按照“高品位文化长廊、高颜值生态长廊、高效益经济长廊”的定位和建设文化运河、生态运河、经济运河、共享运河的思路,坚持大手笔谋划、系统化推进、高质量建设,努力把大运河淮安段打造成为中国漕运文化核心展示区、中国水利河工文化经典集成区、运河生态文旅江淮经典体验区、运河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为传承中华文脉交出新时代答卷,让奔腾不息的大运河再绘瑰丽华章。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