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仓大剧院举办“七周年欢乐演出季”活动,庆祝剧院开台七周年。自2011年8月8日开台以来,太仓大剧院不断引进国内外各种高艺术质量的文化演出,共举办演出530场,吸引了超过55万人次观众走进大剧院。 文化演出受到追捧的背后,是太仓多年来立足实际,做实文化惠民项目的不懈努力——运用市场机制运作文化惠民项目,找到惠民实事与演出市场的平衡点,才能打造真正受市民喜爱的惠民项目,带动太仓市民文化生活的全面升级。
□苏报驻太仓首席记者 顾志敏
演出多样化深耕“文化惠民”品牌
大剧院开台第一年,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相关部门曾集中采购演出,用大巴将市民送到剧院观看。但这种方式的惠民演出覆盖人群有限,也不利于观众养成自发购票的习惯。
2014年,成立“文化惠民”项目后,太仓市文广局每年给予大剧院50万元专项支持,即每场演出2万元的补助。观众每购买一张文化惠民演出票,就等于得到了文广局25元的观剧补贴。
“以前做惠民演出,一个节目演多场,场次有限,观众兴趣也不大。现在一年25场不同的演出,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看的演出,彻底打开了文化惠民工作的局面。”太仓市文广局工作人员介绍。
据悉,参与惠民演出的院团,均是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团等国内一流院团。太仓大剧院通过集中采购降低单场演出费,五年100场演出涵盖传统戏曲、音乐会、话剧、曲艺杂技等多种类,在观众喜闻乐见的演出和演出品质间找到平衡点,做到雅俗共赏。
剧院常年有稳定的演出,演出有稳定的观众群,剧院也就有了活力。“文化惠民”项目每年带来稳固的观众群,这些观众通过惠民演出走进剧院,在培养和提升了艺术品位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其它演出的门票,成为剧院的核心观众。
“剧院有好戏演,好戏有观众看,对我们来说,就是用好了阵地。”太仓大剧院总经理马敏辉说。
一张惠民卡引导市民主动文化消费
但是,“文化惠民”项目起初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上座率不高,甚至出现过台上的演员比台下的观众多的情况。
在这种“开门不红”的窘境下,如何把惠民项目做实?
2014年下半年,大剧院提出“10元看大戏”,并正式推出文化惠民卡。原来价值1250元的文化惠民卡,全年看25场演出,只需花200元。在这之后的100场演出平均上座率超过80%,共55244人次观看,彻底改变惠民演出无人观看的情况。
五年里,太仓大剧院共售出2923套惠民卡,不仅激活了太仓的演出市场,也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
正是由于对惠民项目的深耕细作,大剧院收获了第一批铁粉。这些核心观众自发成立了社群,将惠民项目介绍给身边的亲友,相约来看演出,有时还会在群里免费分享演出门票。
“文化惠民卡我已经买了四年了,每年都是买三套,全家都能来看演出。惠民演出每个月固定两场,一家人忙了一个礼拜,到了周末一起来看场戏,生活非常有滋味。”市民顾先生是惠民卡的忠实粉丝,说起惠民卡的好处比工作人员还要头头是道。“大剧院现在就是我们全家的‘周末客厅’。我也把惠民卡推荐给了身边的亲友。”
据悉,以惠民项目的铁粉为基础,如今太仓大剧院已经形成了各个不同艺术门类的粉丝群,有音乐会群、舞蹈群、音乐剧群、话剧群等近十个社群,热爱表演艺术的群友相互交流、共享资源,成为了剧院的核心观众。
志愿者群体成为剧院里最闪亮的星
“七周年欢乐演出季”活动上,一批特殊的“工作人员”接受了表彰。当天,太仓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韦国岭为伴随大剧院一起成长的“十佳志愿者”颁发证书。
自2014年文化惠民项目推行时,大剧院就招募了第一批惠民演出志愿者。每场演出前,这群志愿者提前一个小时到达剧场,帮助剧院工作人员做好演出准备工作;开场前热心为观众指引座位,分发演出资料,解答观众疑问;演出时维护现场秩序。
来自城厢镇的黄靖兰是一名普通职员,她每次做志愿服务时热情的态度、温暖的笑容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她看来,能够亲身参与剧院的工作,帮助更多的人,成为惠民演出的一部分,十分有意义。
为了让这些普通市民也能够有“专业范”,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大剧院对志愿者进行系统的上岗培训,邀请全国劳模、业内专业人士,从如何提高服务意识到剧场规范服务等,对志愿者进行系统培训。如今,太仓大剧院将惠民演出志愿者的工作经验推广到了其它的演出中,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考核,培养出一批剧院的专业志愿者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