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快来搭把手,把船停稳了!”下午还寂静无声的岸头边,才刚过了17点钟,阳光西斜,就开始热闹起来,一条条渔船正“突突”地向码头靠近,年轻的小惠正吆喝自家的伙计一起把船停稳,此时的岸边已经聚集着一艘艘满载而归渔船,发动机的轰鸣声和渔民们忙着靠岸卸载海鲜的吆喝声交杂在一起。这是连云港高公岛的傍晚,这里每天有近600艘各类渔船在周边海域作业。
(以前渔民使用的简单摇橹渔船)
“你看,那是我的儿子。”70岁的惠康宝指着一个青年人笑盈盈地向我们介绍道,“上世纪70年代,我们用的还是摇橹船,80年代,有了木船和机器船,到了90年代,我们用起了铁船,到现在,我干不动了,我的儿子接起我的班,他开的可是双体船。我们这船越来越大了,设备越来越好,出海捕捞也便捷安全了,浪大的时候也不会晕船,双体船更稳。改革开放40年了,国家越来越富强,我们高公岛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咯。”
(现今渔民的渔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公岛还是个‘成群鸥鹭冲波出,争买鱼虾入市喧。几处远帆归隔浦,数家破网晒当门’的海滨渔乡,老百姓世代以传统的海洋捕捞为主导产业。改革开放40年过去了,以往一些开船的渔民逐渐升级成为船老大,也有一些逐步做起了海产养殖、紫菜养殖加工,甚至有些现在都成了企业家。”高公岛街道的工作人员带笔者来到近年新修好的海滨大道,站在跨海大桥上,从这里能眺望到成片的紫菜养殖基地。“最初在90年代初,我们和日本人合作,开始搞紫菜养殖和加工,当时,很多老百姓在合资企业里打工,学会了紫菜养殖和加工的技术,后来日资撤走后,高公岛老百姓开始自己尝试养紫菜,百亩紫菜一季下来达到五十多万的收入,养殖面积由原来的500亩不断扩大到27000亩,这实实在在拓宽了老百姓养殖致富的渠道。”干了近20年紫菜养殖的高公岛紫菜商会副主席刘军说道。
据统计,如今的高公岛拥有育苗厂(公司)17家,育苗池31个,育苗水面面积1.4万平方米,育苗用贝壳150吨,为2.7万亩的紫菜养殖户提供育苗服务,每年仅育苗收入达800多万元,紫菜养殖收入更是节节增高,已经成为高公岛老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
但聪明勤劳的高公岛人并不满足于处在紫菜产业链的最底端。2000年左右,刘道田、金怀玉、刘军等通过紫菜养殖最先富起来的高公岛人试水紫菜加工,在高公岛率先建起了私营紫菜加工厂。发展至今,高公岛逐步形成了拥有25家紫菜加工企业、48条一次加工线、2条二次加工线、520名紫菜加工工人的紫菜加工产业规模,年产值达到1.8亿元,更推出自主品牌“水中仙”紫菜系列产品,形成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模式。到了2016年,为做强紫菜优势产业,高公岛街道按照统一的标准布局厂房、统一集中供热、统一污水处理的要求,规划建设“紫菜产业园”,园区占地面积260亩,由研发、展示、育苗、加工、交易五大功能区组成,建设总面积2万平方米,含标准厂房30栋,总面积91428平方米,可容纳紫菜一次加工机械60台套、二次加工机械20台套,总投资5.5亿元,一期工作已建成投入使用。
“作为一名高公岛人,我很高兴看到高公岛今天繁荣发展的景象。我相信,未来高公岛会顺应时代的号召再发展,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壮大地方经济,实现紫菜等藻类养殖及加工业再腾飞。”刘道田感慨地说。
网友评论